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对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研究,相对于楚辞汉赋的研究来说,历来就显得薄弱。近十年的有情况所改变,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无论是注意面还是研究深度都有所拓展。例如马积高的《赋史》就专以两章六节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阶段的赋作特点、作家、作品的详细情况;高光复撰有《建安辞赋述略》、《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晋代辞赋述略》、《南北朝辞赋述略》等文,对这一阶段辞赋的情况作了钩稽和概述;曹道衡的《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指出了魏晋后抒情小赋较之汉赋在抒情、风格、声律对偶等方面的进步;刘树清的《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掼出了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四大艺术特色等等,这些都体现  相似文献   
2.
志怪中的"符咒"的描写,不仅语涉怪异非常之事和神异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治病、祛灾、辟邪、镇宅,解决传统理性主义中鬼神妖异所引发的问题,成为六朝至唐志怪小说猎异好奇的重要题材,隐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而且有着直叙、连接情节、于悲喜交加之际使读者享受某种审美愉悦的叙事功能,体现了作者对符咒元素运用的巧妙娴熟,对后来志怪小说的进一步人情化、故事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至清对庄子之文学评论主要有三个:其一,对庄子文学地位之评论。或称其书为"子书中第一部醒眼文字",或尊其为"文章家鼻祖",或将之列入"宇宙四大奇书"、"天地四大奇书"。其二,对《庄子》文本之评析。涉及《庄子》文本的总体艺术审美特色,内、外、杂各部分之特点,各篇要旨,还具体到节、段、句、字,颇多精当之说,体现了前人对《庄子》文本钻研、涵咏工夫之深。其三,庄子对后世作家、作品影响之探析。涉及《庄子》对诗、赋、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之影响。  相似文献   
4.
1988年4月25日至29日,由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发起的全国首届赋学讨论会在衡阳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专家、学者近80人参加了讨论会,共提交论文40篇。会议期间,同志们各抒己见,对辞赋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现根据大会论文和发言,概要综述如下。一、关于辞赋的历史地位及其与新文学创作的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辞赋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状态。建国前后出版的各种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壸奥,所以他才到永历帝那里不久就心存隐退,并最后退居山林。船山于道家中最重庄子,受庄子任物自然、放达不羁的熏染,隐逸后更加洒落不拘、桀骜不驯。道教方术也是船山退居山林"爱身以全道"的重要方式。他向慕道士并同他们交往,既有同他们心灵的深契,也因此从道教医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榆林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劣势分析,提出了榆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基本目标定位、路径取向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天人一体”的观念主要来自于道家。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外在之天”指大自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合一,从而化解同“外在之天”的矛盾,使自我从现实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观念贯彻在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认为诗源于人之情感,理本于人之天性,如一车之两辕,本不矛盾,只要能真正反映人的情感心性,以"理语"入诗同样可以写出佳作。他对以理语入诗的要求是"立风旨以生议论",反对纯粹的以议论为诗,以注疏、帖括、经语入诗。他对宋明性理诗的肯定与仿效主要原因是他要借性理诗之讴歌孔颜乐处、适性自然、流连骀宕来湔洗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某种超越;用纯素少雕饰的性理诗风格来改变自己昔日所学习过的马(司马迁)、班(固)、颜(延之)、谢(灵运)的精美富赡,以实现诗歌风格之多样化。但他对前人陷入禅学有所"修正",对多以道学语入诗、有类语录等缺点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10.
李生龙 《中州学刊》2014,(5):107-111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