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发,作为人体美的重要表征,它已固定化为一种顽强的具有极大惯性的民俗心理而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早在原始社会,伴随着当时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这种民俗心理就已经开始逐渐形成、稳定。其间的发式虽不可考,但那些物化的心态——发饰却不断出土,向我们暗示着先民们珍爱头发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不断丰富、强化。到了周秦时期,它不仅仅是人  相似文献   
2.
《关雎》作诗之义及文化史意义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诗中“窈窕”径释为体态、姿容的轻盈苗条与当时的文化情境相去甚远 ,断非《关雎》诗中意义。“窈窕”当以《毛传》之说为的训 ,即思深虑远 ,宽闲深沉 ,又有着与人为善的美德。就其作诗之义而言 ,这不是“封建礼教“强加于民间歌者的思想 ,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共同认识。《关雎》被编入诗集 ,并成为《风》之始 ,在本质上表现了周王朝缘人情而制礼的一贯作法。《关雎》作为一首普通的民歌 ,在编诗者对当时民俗心理与统治者意识的平衡、周纳之下 ,又肩负了更多的文化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斧作为劳动工具,它和人类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是留存下来的人类最初的文化史料之一.但作为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它的内涵却在不断推衍变迁,最后终于涵盖着一个意蕴深沉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全人类的历史一样,作为劳动工具,斧也在华夏故土的古老岁月里记录着人们征服自然,求取生存的艰苦历程,记录着人们主宰自然的渴望与豪迈.从北京人、峙峪人留下的石制砍砸器到半坡仰韶文化中形制雅观的石斧;从古神话的描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①到《诗经》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齐风·南山》)“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幽风·七月》)都无非是说明了斧的原初社会功能.“斧,所以斫也.”“斤,析本斧也.”(《说文》)“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隐逸者的智慧、人格、人生态度三方面探讨《周易》中的隐逸思想 ,并认为这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人生体悟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周易》的军事思想进行探讨,认为其较突出的是:以怀邦安民为核心,以朴素的军事人道主义为纲领的军事原则。对统帅的要求,既要守持正义,又要聪明睿智、凛然威严,这样才能吉祥而无凶险。《周易》还突出严肃纪律的治军思想、审时度势的战略战术观念等。文章指出,尽管《周易》不是一部成熟的兵书战策,但它对战争规律的省察与揭示都触及了军事科学的要害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财富观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刻而久远,是一个值得全面探讨的课题,故本文对《周易》中明确展示的“财富观”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梳理、论述。其中有《易经》对致富之则、居富之道、财富之用的理性认识,而尤为醒目的是,《易传》中把获财致富,提升到人类活动理想目标的角度来观察,将财富确认为天人之际、个人与社会得以谐调运行的最重要的链环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周易》中已经很明确地表现出当时对婚姻的一系列要求。对女子,它要求有人格之正,守持贞正以待男子求婚;对男子,它要求以礼求婚。同时,《周易》对一夫多妻的媵妾制度给予肯定,对理想状态的家庭进行了反映。本文通过对《周易》婚姻、家庭观念的梳理,描绘出了《周易》中的这一系列深刻影响后世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醒目的现象.妾没有妻的名分、地位,也不享有妻的一切权利、待遇,这一现象严格说来是宗法制度走向成熟的产物,其转折是在殷末周初.对这一事物的阐释,见诸史籍,最早且相对完整的观念形态表达是<周易>.文章探讨了<周易>中"妾"的功能、价值及其存在意义的诸种观念.  相似文献   
9.
《周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人格结构的理想。它包括《周易》之德的基本点———“仁”的理想、刚柔相济以成德、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宽厚待人诚信行事、谦逊勤谨积蕴成德等若干侧面。见之于文献,《周易》是最早的完整阐述人格理想的著述。  相似文献   
10.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落乎言,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吕氏春秋·音初》),作为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秦乐,无疑是秦民族精神的反响。秦乐在先秦诸文化区中显示着自己的个性,它的发展轨迹与自身特色恰好鲜明地标示着秦人发展的历程与秦民族精神的特质。这里,我们将对秦乐的发展轨迹及其特色作以粗略的考辨、概述,以期管窥秦乐的发展和它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据《吕氏春秋·育初》载:“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穆公取风焉,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