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乡土情怀是文学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古老的人文关怀.历史上,文学的乡土情怀有过种种不同的变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乡村历史文化的言说方式.但作为完整的历史过程来看,文学的乡土情怀又异常简陋和贫乏.尤其在当代,人们还很难从没有被言说过的乡土情怀中感受到新奇、惊恐、亢奋或是震撼.与当年的农业合作化小说文本相比,当前文学的乡土情怀甚至缺少实践理性的那种创造性想象与冲动.个体生命意识(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在乡土情怀中的觉醒,并不能给人以审美的餍足.  相似文献   
2.
将近半个世纪了,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跨度。其间或为政治思潮左右;或因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代文学可谓一路风尘,坎坷了几回,风光了几回,也失落了几回。于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便蓬蓬勃勃开展起来。回眸历史,好比面对清风明月,史家“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总算勾勒了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大致面貌。不过,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与其他文学史有一个区别:它还是一个活的机体,并没有凝固,还有待时间老人用一个下限给它划出一个段落来。唯其如此,要对一些作家作品,或者文艺思潮、文学现象盖…  相似文献   
3.
贵州没有标志性方言,很难凭方言的差别,对贵州或贵州人进行识别.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贵州建省较晚,或贵州省乃"析地"建置,而是因为贵州长期缺少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另外,贵州汉族移民的历史及其规模、方式、原因等,也有各自的若干特点,使方言间的分歧长期难出现某种一致性.直到最近几十年,贵州标志性方言的形成,才有了新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化立场。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立场,并不仅仅是感到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与大众文化传统的距离,而是还有其自身先天的文化环境、生活阅历,以及个体知性力方面的原因。在解放区文学创制的形势下被当作文艺的方向来推崇和借重后,赵树理仍有自己所要坚守的文化立场、人格操守、道德底线与政治原则,他的价值取向与《讲话》精神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另外,想象力的缺乏是赵树理的创作不能发展成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但《灵泉洞》是个例外。它是想象的盛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乡土民间的精神狂欢。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是赵树理艺术潜能的另外一面。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国的“现代性”大叙事还远未完结 ,但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进还是有意义的。对后现代语境中的西部和西部文学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西部长期面对的是来自现代社会等级秩序的话语霸权 ,而后现代理论可以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思考西部问题。同时 ,后现代文学的叙事策略也可以用来参与言述西部的当下现实 ,从而使西部文学获得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合作化小说的评价 ,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过种种变化。合作化小说诞生初期 ,伴随着广泛欢迎的 ,是一种焦灼、急切的功利期待。当合作化作为一种现实的意义秩序被成功构建之后 ,对合作化小说的评价开始转为一种意识形态想象的审美实现的阅读期待 ,其间 ,阶级斗争叙事一度左右过对合作化小说的审美评价。 80年代初 ,合作化小说因现实意义秩序的崩溃面临重重危机 ,直到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 ,才被当作一个文学史范畴重新深化认识。而在整个评价历史的后面 ,潜藏着不同价值标准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仡佬族的祖先是西南地区的"濮人"。今天的仡佬族虽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分布,但96.49%居住于贵州。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历史性出场,比其他少数民族晚三十多年,其文化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探讨其中原因,既关乎仡佬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从外地迁入贵州的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也有后来民族政策推进的影响。不过,仡佬族作家虽然晚出,起点却很高,那是一种超越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当代精神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又并没有失去仡佬族文化自身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孤独是双重的。既有心理的孤独,更有精神上的寥寂。通常,我们研究的视野所对准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魏连殳最终为何陷入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去思考魏连殳的婚恋生活——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个体的孤独。在这,我们以魏连殳婚恋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这一个人”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梁生宝哪一个是更成功的艺术形象问题,当年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论。随着1980年代批评话语的转型,当年的一些评价面临着新的检验,仍有较大的阐释空间。甚至象郭振山这样的被否定人物,都多了几分可理解性。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这三个在历史漩涡中沉浮的人物,实际构成了《创业史》文本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一个极突出的现象,是题材集中于革命历史与农村变革,这与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密 切相关,在这一胜利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 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个体的心理差异减少了,群体思想和观念的统 摄力、凝聚力增加了。正是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催生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