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刘勰以人体结构比喻文学的篇章布局,并以人的情感与个性特征类比文学的抒情方式与审美风格。《文心雕龙》中有一种以生命体的有机结构类比文章体制的思考模式,即"人化文评"意识。这种以人体比喻文体的观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背后所蕴含的是古代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有机综合化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杨冬晓 《理论界》2011,(12):85-88
"文学自觉说"是个产生于"五四"时期的古代文论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从未停息过。学者们形成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和"魏晋文学自觉说"两个主要派别。而到了新世纪,又有学者认为,"文学自觉说"毕竟是个西化的概念,借用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也许本身就不存在合理性。本文就这些派别的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有建设性的概括和结论。  相似文献   
3.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4.
杨冬晓 《理论界》2012,(3):116-118
宗炳的《画山水序》体现了借助形象传达神韵的"以形写神"绘画观。这与后代"重神轻形"的绘画理论形成对比,而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观形成呼应。反映出六朝审美观念中对美感形式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文心雕龙》的拟人化文学结构观里有“辞采为肌肤”一语。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刘勰是把作为“肌肤”的“辞采”置于作为“神明”的“情志”之下,并反对华丽文辞对情感表达的妨害。但通过对六朝人物绘画中传达神韵、摹写形象等理论的分析会发现:受古代有机生命化哲学思维的影响,并基于六朝特殊的美学意识,六朝文学艺术领域里普遍存在既强调情感蕴藉,又重视形式美感,并借助形式来表现作品情感蕴藉的倾向。受此影响,《文心雕龙》中的“辞采为肌肤”既表明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基础,又体现了文辞独立的审美价值,且认为文辞对思想情感有积极的表现作用。只有充分重视《文心雕龙》中语言形式观的复杂内涵,才能对刘勰有机生命化的文学结构观有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形似"是六朝文学领域一个醒目的命题,但后人对它的意义和价值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形似"代表着六朝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山水诗中,亦体现在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中.将山水画与山水诗相关理论对比研究发现:六朝士人一方面把"神韵"作为山水审美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却要借助形象描摹来完成神韵的传达.这种"形"与"神"的关系最终发展为中国古代"形神兼备"的观念,而存在于六朝画风与文风中的"形似"则是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杨冬晓 《船山学刊》2012,(1):141-144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个人情感无关,这种观念颠覆了礼乐文化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心、传播政治教化的观念。而在否定音乐的实用功能之后,嵇康对音乐的价值评判转向了对韵律节奏与美感形式的关注。这种重视审美形式的价值观解除了礼乐文化附加于音乐之上的功利化判断,使得古代乐论的研究重点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这种审美主义的思考模式与六朝文化中重视审美属性的观念形成呼应,是六朝审美自觉的一种表现,亦是古代美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杨冬晓 《兰州学刊》2011,(12):166-169
《玉台新咏》的选诗标准体现了齐梁时代重视诗歌抒情、审美、娱乐功能的倾向,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诗歌政教功能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说明六朝时代有了审美自觉的思想以及较为成熟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