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分析了我国百年形成的教师教育范式,在借鉴和吸纳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师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教师教育范式的合理化选择,构建了纵向"4+Y"式的"32111"教师专业化和横向"2+X"的"32111"的大学+教师专业化范式。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实证,对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如何构建并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教师教育实现自身突破,重新确立教师培养核心地位的关键。教师专业化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课程结构的整合。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在教师教育中凸显的丰富内容,充实和改造我们传统文化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深层影响,建构富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独特文化底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本文探讨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包括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环境的再造和上市公司体制环境的再造 ;完善市场发育 ,培养长期投资者 ;积极增强自身积累的内源式融资能力 ,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采用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 ,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等等。希望在深入研究公司财务理论、规范并指导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方面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的内涵1 .重新调整高师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解决好合格师资的标准问题。该课题确定的地方高师素质教育目标是 :培养 2 1世纪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和竞争型中等教师师资 ,为其成为高素质骨干教师、高素质教育研究人才、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其它人才打好基础。该课题确定的地方高师学生素质教育规格目标是“一个首要、两个重点、三个基本、四个基础、五个必须”。2 .构建思想教育体系、典型示范体系、规范管理体系和齐抓共建体系四大体系 ,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是人才。向大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引导他们树立科教意识 ,学会科学思维 ,培养他们的科技制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和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 ,是高等院校的责任。为大学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教育课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 ,抵制愚昧迷信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衔接的窗口 ,为学生的二次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特精选了以下内容作为该教材的基本内容。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基本问题。包括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6.
杨景海 《决策与信息》2011,(10):193-194
资本运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资本投资的日趋广泛,企业集团的资本运菅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企业集团在进行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其资本运营绩效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改善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绩效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中国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以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绩效为主线,针对如何评价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绩效,以及如何改善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绩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新的世纪,我国定向型的师范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加快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培养能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师资,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解决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途径,以确保高教事业发展的质、量统一。实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科学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恰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有效发挥管理部门、用户单位的职能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注意防止教育质量量化过程的简单化、机械化。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必须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全面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21 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知识经济的各种挑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 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深入探索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创造品格以及培养模式和途径, 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