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佯谬小说”来称谓我国新时期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即以反常理、反常情的艺术构思,传达出合理性、合逻辑的思想内涵。文章结合具体作品,从现实性与真实性、直观显象与隐示要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幽默感与责任感四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小说类型植根于现实主义而与荒诞派泾渭分明的基本特征,从中肯定了它的特殊审美价值和表现生活的潜力。作者认为,对其创作上的得失,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2.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这一概念是否确切涵盖了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批小说,至今尚存争议。撇开主张者的褒扬和否定者的质疑,这里权借该词来指称一个不能不正视的新异事实,以面对并剖析已经客观存在的一种小说类型。 1 这种小说类型并非天外飞碟,它的出现具有值得探究的文化背景与现实因由。新时期文学进入80年代中叶,喧哗躁动愈演愈烈,茫茫九派恣肆纵横。在风云际会的天幕下,新潮小说与新写实小说不约而同,一举发轫。马原的《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孙甘露的《信使之函》,开启了新潮小说的先河;而刘震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何为同志曾以不足两千字的《第二次考试》蜚声五十年代的文坛,一跃而为引人瞩目的散文作家。整整二十年过去以后,当我国刚刚开始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的时候,他又以《临江楼记》再次赢得了广大读者。有口皆碑,它是坚冰消融文苑复苏之后,散文花圃中一朵珠光闪耀的报春奇葩。这样,在散文领域里辛勤劳作的何为同志,便越  相似文献   
5.
陆建华解读汪曾祺的"私信",源于其与作家共识文学表现人性原点的特殊机缘,其《私信中的汪曾祺》论述作家和评论家之间16年文学对话的价值,即阐释汪曾祺创作的灵感、背景、人物等机制的形成,对作家进行人格品藻以及论述此著所表现的文化批判精神,这一切都是对汪曾祺研究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之一。江苏的本科专业结构显示,江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分布与经济结构并不一致,尤其是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总体不足与局部过剩并存。应该区别对待,合理分工,将教育资源在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之间合理配置,扶持人才培养不足行业的专业,压缩培养过剩行业的专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是从驾驭散文这匹不系缰绳的轻骑启程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们在蜚声文坛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向宏篇巨制的余暇,偶或重操“旧业”,留下的尺幅扇面,有的也是很为精致耐读的。“我很喜欢散文。一九三四年最早写作品时,我就是从不成样子的散文开始的。”这是曾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五十年代文苑的杨沫同志的坦率自述。不久前出版的《杨沫散文选》和《大河与浪花》等三本散文集,则是她献给我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份珍贵礼物,理应得到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4年以前,先是在《钟山》,1989年第2期上见到张国学物大会,读到他的欧夫《此山杜鹃系我魂》。不久,又于《散文选刊》19用年第12期上重读读篇。次年,为一财资料翻阅忡国筹学人杂志,、查本年度结4期上,第冥泳讯到了他均用某法文发表的《此山杜鹃系我敢个。1明之年出版的加拿大国法文版.沙进选刊》第40期又,次介绍张国学与这一篇作品,再以后,‘国率采写关于切了题材伪报告文学,旅途之中,、我们有了一次晤面,半夜神聊。从此,陆续收到、读到他的小记集和欧风于许多很刊杂志的效文新作,逐渐产生并强化了一些阅读感受。由长期以来散…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演化表现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的形成阶段、以内生技术增长模型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和以知识资本理论为中心的深化阶段。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不同,由外生的宏观作用到内生的以企业为基础的微观作用,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演化至今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心内容。首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变与不变,包括,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服务社会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以什么方式服务社会;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高素质"的完备性在不同地方、不同层次里、不同时代中的理解是不同的;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功能是不变的,但它的这种培养作用是可被替代的。其次是课程改革中的变与不变,包括,课程作为教学载体是确定不变的,可变的只是如何设置课程、课程的结构搭配以及课程的实施方式;每个学校总有自己的课程观这是确定的,可变的是每个学校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观;课程要进行改革是确定的,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选择是可变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