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将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四大也强调指出: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靠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2.
<正> 艺术共鸣的理论研究,过去我们只着重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很少从审美主体方面去研究它之所以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相反,西方对艺术共鸣的理论研究,只限于后者而不顾及前者.但对后者的研究,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影响颇大的艺术共鸣说有四种.一种是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结共鸣说”.所谓“情结”,意为恋母或恋父心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指幼年时期的小孩子,由于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异性的一方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的哲理诗,开头的两句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观赏庐山奇丽的姿容是这样,立脚点不同,面目就各异。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的看法又何尝不是如此?视角不同,结论也就迥异。有的认为“两结合”是我们时代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有的则说“两结合”不科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两种意见,相去何远?孰是孰非?以笔者一孔之见,均觉欠客观。  相似文献   
4.
啥姆莱特在戏剧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后,300多年来在欧美文坛上,一直是莎学中一个重要的争论对象:有的说他是复仇英雄;有的说他够不上英雄,只能是个道德高尚者;有的说道德高尚者也够不上,而是个利己主义者,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没有说清哈姆莱特会见他父亲的亡魂之后,为何不马上复仇?为何常常言行不一致?因而感慨地说:“哈姆莱特是个猜不透的谜”。对哈姆莱特的延宕复仇,弗洛伊德有他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近年来研究这个客观规律的人比较多。但是,文学因体裁不同,艺术有门类之别,它们的创作又有各自形象思维的特殊性,人们对此深入探讨的却很少。要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既要研究形象思维的共同规律,更要深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论断,正确地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清楚地指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和文艺与作者头脑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文艺与作者头脑的关系的研究,没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的艺苑里,人们惊讶地发现,《灵与肉》《绿化树》《花园街五号》《乔厂长上任记》和《故土》等一大批作品,都隐含着我国古典戏曲和小说的“才子淑女”或“英雄才女”的传统格局;同时,人们还发现,当代的陆文婷、童贞、冯晴岚和袁静雅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体态神韵和精神气质与古代的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很相似。如何解释这种文艺现象呢?有的论者指出,这就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容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但笔者认为。上述的文艺现象与容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劳动创造了美”.这是美学史上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它向人们昭示,美是与人类自觉、有目的和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卓有成效地解决文艺创作和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致杨绍萱、齐燕铭》和《致陈毅》等光辉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在  相似文献   
9.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位置上”。“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世界上无客体”等等。重视文艺家的主体性是应该的。但是,把主体性强调过了头,以为文艺创作只是创作主体的事,与客体的现实生活无关,也无需反映活动,这样割裂社会生活与创作心理的联系,否定反映活动在文  相似文献   
10.
<正> 文艺家创作时,总有强烈的愿望在推动他.这种推动文艺家废寝忘餐地从事创作活动的强烈愿望,就是创作动机的具体表现.创作动机.虽然常以愿望的形式表现,不为人们直接察知,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文艺家的创作过程中.然而,对于这个客观存在,国外有人不承它和抹煞它;有人虽然承认它,却又作出种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