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方和西方"轴心时代"的重要代表,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志气"观和"行动主义"德性观。强烈的实践精神是其道德伦理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孟旦运用一种创造性的方法,抓住流水、家庭、镜子、身体以及植物等结构性形象,以朱熹关于人的概念为突破口,再现朱子哲学思想,解释长期以来困扰儒家的关于"人"之概念的两组对立的观点,并将复杂的朱熹人性观念体系凝结成一种有关联的、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孟旦从进化生物学和比较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认为生理的自私和与生俱来的道德感都是人性的基点,所以人类的基因中不仅有利己主义的种子,且有互惠的利他主义种子;不仅有人道主义义务,更有优先对待自己亲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美国学者孟旦对朱熹哲学中的家和流水等结构性形象的研究着手,剖析了等差之爱与普遍之爱之间的关系,并对儒家的等差之爱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与普遍之爱对立以及是不是现代贪污腐败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加以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
许由在《庄子》中共出现8次,其中内篇2次.在浩如烟海的《庄子》注解中,围绕“许由”是何形象,形成三派主要观点:一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贬唐尧而崇许由”派,他们认为许由是适性自由的隐者或贤者,属道家形象;二是以郭象为代表的“劣许而优尧”派,他们认为许由形象似儒家,但其境界不如圣人;三是以德清为代表的“以佛释庄”派,他们认为许由是佛教破我执之先锋,是真人而真知者.  相似文献   
6.
7.
宋明理学通过创造性转化汉唐经学的知识范式,开启了"经学理学化"的阐释转向。代表人物朱熹不仅成功打通"四书学"与"家礼学",还建构了一套崭新的礼学阐释模式,即将"三礼"置入唐宋社会转型后庶民现实生活,融入庶民思维、行为与习惯,纳入宋明理学之中且以理"格俗"。朱熹"格俗",是以天理、礼义为本,将不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礼"废俗";将合天理、礼义之本者,"以俗合礼",最终使《家礼》得到公度的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8.
毛国民 《理论界》2008,(7):98-99
很多学者相信中国古代没有平等思想,但孟旦认为先秦思想家十分关注“人之自然平等”,并将其作为人之概念的基点。而西方早期思想家大多关注的只是“人的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不是道家之"专利",而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想。"圣人气象"是指圣人所具有的"仁"、"和"、"乐"以及"与天地同"之境界。由此境界推出儒家以"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其所无事"等"无为而治"之自然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0.
礼者时为大,奠基贵族社会的"三礼"在唐宋社会大转型后有效性逐渐式微。特别是"三礼"之一的《仪礼》,人们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能"知其义",却不能"敬守之"。于是,朱熹开启礼学阐释新路径,一改郑玄《仪礼》为"曲礼"的传统"解经""注经"模式,将《仪礼》作为本经,实现礼学庶民化阐释转向;开创"庶民之礼",使大宗法与小宗法并用,礼仪更加从俗、从宜、从简,创新礼仪庶民化标志性的祠堂制度。此次礼学的阐释转向,在宋代礼学史上意义重大,也影响了后世上千年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