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成立大会暨江苏省首届红学讨论会于1982年4月26日至30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高等院校、文学研究单位、出版、文物、图书等部门的红学研究工作者六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红楼梦学会及辽宁、上海等地红楼梦学会(筹委会)也派人前来参加。大会开幕式于4月26日上午在南京博物院礼堂举行。省、市文化界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匡亚明、许符实、陶白、陈超、周邨、李进、鲁光、吴白匋、程千帆、朱彤、吴调公等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2.
<正> 以与高鹗合作补续《红楼梦》后四十回闻名于世的程伟元(小泉),同时也还是一位能诗善画(自然也擅书法治印)的名手。综计现知他的画,已重新见世归入公私家收藏的有:1、1801年即嘉庆六年辛酉夏五月摹董其昌“米家山法”山水扇面一帧。2、1802年即嘉庆七年壬戌为晋昌祝寿“指画”《十二尊象·罗汉册子》一件(实系从六条屏幅上剪贴、改装而成)。3、不知年月的松柏交缠“双寿”大中堂一  相似文献   
3.
某些流行的学院文科讲稿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在评论《木兰诗》里女主人公形象时,援引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深入推断”,说什么“它是封建社会中女性要求平等和解放的呼声”,在说明女子不亚男儿的”同时,也就说明了女子有权利受到和男子同样的看待,这是人民群众的反映,对于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成见,却是一个重大的(或说“有力的”)冲击”。并说这就是“木兰形象的出现,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意义”的地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对于这种不具体,认真考察当时历史、社会实际,就顺手先予捺入一个“现成模式”,再从而给搬套上一个“现成结论”的“析说”,我们实在期期不敢苟同。姑且不谈从诗中描塑的人物形象身上还不能找出上述这种模式化结论,单让我们放眼看一下“那个时代”的历史实际,果真是这样吗? 尽管“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现象,总的说来,确也曾是过去漫长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好佛.他的祖父前清户部郎中、江宁织造兼理两淮盐务曹寅,曾久做过江苏镇江金山寺,南京香林寺等著名十方丛林的“大护法”,被佛僧尊称为“无(没)量大人”,行海《金山志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清康熙卅九(1700)年佛成道日,曹寅去金山寺设斋礼佛.主僧超乐在结束特地开堂说法时,设问若“遇暴风卒雨,天上明星(此指佛法)在甚么处”后,晓谕合堂听讲僧众:“可向织造府前躲避,自有没量大人为汝等指示……”.  相似文献   
5.
周汝昌先生在拟补曹雪芹佚诗三首中,涉及一些与敦诚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的“西轩”、“虎门”和“英王”阿济格等故实。恰巧我最近在与雪芹同时的满族文人恒仁所写的《月山诗集》里,也发现了些与上面有关的资料线索,在此略作小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作者来稿——《西游记中“西梁女国”故事的形成与素材来历探索》中的第八、九两部份。作者在原稿的《写在文前的话》中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将一个当时已流传几百年、渊源于民间说唱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作胚胎,大加改造写成的长篇章回体市俗小说。其主旨基本上是对佛道等宗教持批判态度的。由于受历史时代局限,书中提到西陲地域、国、族乃至地方风物传说等,至今尚未多见有专文探讨过的就是“西梁女国”故事。作者认为,探明这一中古年代位于祖国西陲的“女国”与中原的交往、关系和影响,不仅可以对吴承恩创作选材、构思有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汉藏两族人民留于民间的友好情谊。因而,无论从古典文学、通俗文学、民俗学研究角度,还是从民族史学研究角度来看,本文所进行的探讨,“未必就全无裨益”。基此,作者分别就:从《西游记》里的“西梁女国”溯谈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女人国”;“西梁女国”素材来例探源;“西梁女国”、“女人国”故事文字中反映出的汉藏人民间悠久交往情谊等内容分作九个题目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并“附带点滴建议”,全文三万余言。作者希望藏汉等各族学人、海内外专家和广大读者“多予绳教”。鉴于刊物篇幅所限,我们仅选登全文的第八、九两个部份,并冠以新的题目,供读者一飨。并向作者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7.
四面江声涌翠鬟,海门高处豁新颜.志存舟楫知谁子?历尽风涛是此山!呼吸便宜通帝座,扶摇直欲去人间.满岩松石皆仙骨,应笑狂奴不肯闲.——七律:《登焦山》这是清代乾隆末年《红楼梦》嗜爱者、名诗人张问陶所写的一首纪游诗.去今已近二百年了(原载《船山诗草》卷二.光绪《丹徒县志·[五二]艺文》亦有著录.)诗篇通过游登我邑焦山的闻见,尽情抒发了作  相似文献   
8.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认为“塔不烟”作为人名盛行于辽和西辽契丹人中的原因,是出于契丹人对从汉人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经济,从而巩固强大了地方政权一事的无比欣喜。文中简述了契丹人向汉人学会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并详述了辽和西辽朝契丹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权组织力量把从中原汉人方面学来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经验传播到北方、东北,特别是西北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情况。作者对古今汉语的异同以及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塔不烟”即“挞不也”这一契丹语新词产生和被用为“人名”的时间不早于公元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初叶。其来源,可能出自古汉语“田父、田父爷”的移殖语(借词)回译,并有可能与日本语中的“田植[名]·”一词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