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皖籍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先进群体。随着《新青年》的创刊,在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结集了以皖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的作者队伍。而那些非皖籍的撰稿者们,无一不是与陈独秀关系熟稔或是有过一定的交往。地域情结固然是促成他们聚集的首要因素,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点才是他们相互之间得以合作和联络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2 0世纪 90年代是“飘”的年代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飘”的状态之中。女性知识分子们开始摆脱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的压抑 ,成为男权中心文化社会里独舞的陌路丽人。她们通过自己的创作 ,在精神上摆脱了物质社会的平淡与直白 ,从现实世界的烦恼和哀伤中隐退 ,开始了另一种生命。林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的小说注重自我情结 ,大胆地将那些长期隐藏在无名和混沌状态下的女性成长中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流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她“以血代墨” ,冲出主流叙述和男性叙述的覆盖和淹没 ,努力寻找女性自己的语言。她的小说虚实相间 ,在知识分子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中自由进退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化运动中,安徽是全国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新文化运动之前安徽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分析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西方教会文化的影响,探究新学堂的兴办、西化教育体系的确立以及留学生群体带来的改变,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的安徽从社会文化结构、文化氛围等方面都为新文化运动在本土的发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文化场",也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推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4.
汪杨 《学术界》2008,(1):299-301
"启蒙"一词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的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西方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黑暗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5.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先锋戏剧展示了深广的潜力和远景.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侵袭和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国先锋话剧简单地搬演和追随西方现代话剧,成为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平面模式.如果听任其发展,那将是先锋戏剧的末路.  相似文献   
7.
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进步刊物,在安徽的普及和渗透是比较广泛、深远的,学术的繁荣和文化的更新,为安徽的文化精英和广大普通民众创造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前提条件,科学图书社在安徽传播进步刊物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安徽的影响,最令人注目的表现就是安徽本土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应运而生,这些报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的文化启蒙。  相似文献   
8.
"欲望化写作"是中国世纪之交女性文学最主要的创作模式,它的繁荣预示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女权主义视野下的"欲望化写作"在讲述女性个体故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种文化叙事;但是,在商业浪潮的侵袭下,女性"欲望化写作"逐步趋向市场化,在文本热卖的同时也丧失了艺术性,堕入了浅薄的深渊.只有在表达女性欲望的同时,彰显女性的人性力量,寻求人文精神和历史深度,这一写作模式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汪杨 《江淮论坛》2009,(5):168-173,104
许辉的文本中夹带的皖北地域文化信息异常丰厚,在他的乡土叙事中,许辉还原了真实的乡村图景,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许辉的乡土世界里,也一直都贯穿着导人向善的田园抒情,他在文本中对淮河的地域文化做了必要的理性梳理,给予了普通人性最真实的展示舞台。而叙写城市的小说,仍然具有明显地域的特征以及蕴含在地域风情中的文化特征,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在许辉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原生态式的抒情景致。长篇小说《王》则充分展现了许辉对于淮河文化的理解,它不单是一部单纯地反映历史或映照现实的小说,而且是对民族的、个体的命运与灵魂作出了深入的拷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