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7年11月,陈方发表《“曹雪芹佚诗”辨伪》,率先揭开了疑案的黑幕,为《红楼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做出了独特贡献。最近确认,陈方就是陈迩冬与舒芜的化名。他们的辨伪是“文革”受害者与“文革”受益者之间的一场特殊较量,得到了聂绀弩等同事的支持与呼应。聂氏高度赞扬《说梦录》,堪称作者的知音。在弥留之际,舒芜能够对陈方之谜有所交代,体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2.
钱鍾书不专治红学,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却谈言微中,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决不随声附和,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鍾书先生去世未久,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3.
顾随的一阕<木兰花慢>本为题咏<红楼梦>之作,其中"巨人"当指鲁迅与毛泽东,他们在顾随填词之前都曾高度评价过曹雪芹及其小说.原有的诠释认为.顾词下半截乃夸赞<红楼梦新证>,却毫无根据,漏洞百出,那显然是错误的.学界目前对这桩疑案的反应,表明大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痛心疾首,对学风不正现状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佚诗”案说趣——以张友鸾先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报人张友鸾与副总编兼二编室主任聂绀弩为莫逆之交,与同事陈迩冬、舒芜也是挚友。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同卷入了“曹雪芹佚诗”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与嘲讽,俨然组成了单位内部的打假团队,表现出了一代学人的堂堂正气。1979年3月31日,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红楼梦专家大争辩——曹雪芹佚诗疑案》,将学术论争的战火引向海外,在“曹雪芹佚诗”案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等独特的贡献,红学史家不应忘记或忽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钱锺书致力于古代小说研究的经历,该项研究在他全部学术工作中的重要性,他的小说观以及独特贡献和极具个性的治学方法。从《小说琐征》《小说识小》到《管锥编》,古代小说始终贯穿在他的研究工作之中,是他的学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管锥编》的征引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钱氏对古代小说的兴趣所在,进一步说明和印证了他的学术风格。他重视考释辨伪,善于打通藩篱,超越时空和学科界限,从古代小说中熔铸提炼和发现钧辑具有理论价值的东西。他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值得学人充分重视,他所独创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更值得古代小说研究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佚诗疑案》一文已收入《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表明“宛平人”即张友鸾之说并非单文孤证。聂绀弩出狱回京后,张友鸾、陈迩冬、舒芜、周绍良都是聂家的座上客,他们还有马凯餐厅等处的文酒之会,当时都热衰于谈论有关曹雪芹的新材料。关于“曹雪芹佚诗”案的学术氛围与时代背景,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所辟“燕山新话”专栏,也着重介绍了启功、杨宪益等在红学领域的真知卓见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端木蕻良给陈迩冬的信函显示,两人曾就"曹雪芹佚诗"案交换意见。1975年,他还写了一首和诗,即《代曹雪芹赠敦诚》,从而构成了对假诗的辛辣嘲讽。端木蕻良经历过一个逐渐清醒的过程:开始是欣喜,继而是怀疑,最后断言其为"伪作",并揶揄造假者是初学写诗的香菱。在此过程中,陈迩冬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是一部珍贵的古籍文献,它是内蒙古阿拉善卫拉特部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塔王)在晚清时期购自琉璃厂书肆的。1932年,此书传与第九代阿拉善亲王达理扎雅(达王),由他的嫡福晋金允诚负责保管。1960年,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反复动员,达王夫妇才将这个本子捐献了出来,现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该部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收据,签名人即金允诚。此本七十一回及其次回上的"柒爷王爷"与"柒拾而不富",均指金允诚的父亲,即锺郡王载涛。这些字迹当是金允诚于1956年或稍后加上去的。蒙古王府本的递藏史之谜偶然得以初步破解,这是达王夫妇后人的感恩之心促成的,也是北京红学界精诚团结、联手攻关的重要学术收获。  相似文献   
9.
据<吴宓日记续编>记载,1954年2月17日,<红楼梦新证>的作者曾赴重庆北碚谒见老一辈红学家吴宓,五天后"临行赋诗,留谢宓与此间诸先生".实际上,此诗原本是去年(1953)的12月上旬赠送给老师顾随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作者将此诗与顾词<木兰花慢>(石头非宝玉)联系起来,却颠倒了它们产生的顺序,使读者误以为顾词乃因<新证>而作.此攀已导致学术纷乱,诗者"为客已得南威论"遂成了<木兰花慢>疑案的前奏曲.由此可知,某些回忆文字是比较容易失真的,除非寻得可靠的旁证材料,否则不可轻易采信.  相似文献   
10.
钱锺书不专治红学 ,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 ,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 ,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 ,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 ,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 ,却谈言微中 ,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 ,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独立思考 ,决不随声附和 ,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 ,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去世未久 ,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