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助推器,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高效的沟通信息供需之间的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不仅大力倡导干部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部教育思想,而且躬行实践,率先垂范,极大地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建设.探究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于新时期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仍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民族心理的嬗变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战爆发前夜的历史进程中,因民族矛盾激化而轰然兴起的抗日救亡高潮,数十年来已为人们一再记述和评说。但是,论及民族心理的发展与抗日救亡高潮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则较鲜见。有鉴于此,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华步骤从未放松过,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时起时落,为什么在1935年底会演化成这样一场规模空前且持续向前推进的抗日救亡高潮?民族心理的发展在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和发展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心理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需要前后连贯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和说明。 一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民众的心理状态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是促成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没有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抗日救亡高潮就不可能酝酿和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实施其侵华战略意图的最初一逞。然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在战争爆发后的短短一段时间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东北三省的沦陷,到被迫在上海签订城下三盟,丧权辱国的厄运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的心理。爱国志士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表明,文化屏障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双方之间的交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西文化就此形同陌路,难以调和。因为冲突中恰恰还存在着沟通。本文拟从与上述结论相悖的视角,来谈谈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别一个侧面,即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各自对此所持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不仅促成了国内各种政治派别的团结,凝聚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力量,而且还赢得了国际上一切进步力量的同情,获得了他们极为可贵的支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以自身传奇的经历和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竭尽全力,堪称垂范.探讨斯诺与中国抗战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斯诺的思想和实践,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不无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作为区城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网络系统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从海峡西岸东北翼已有的基础条件出发,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构建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区域物流平台,以形成高效有序的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加快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盖源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后也延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成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所谓“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个标准不仅是一个认识的标准,更是一个实践的标准。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去操作和实施,文化方面的发展战略同样需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来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涉及近代中西文化关系这一课题时,显然不能不注意那些阻碍着文化沟通的屏障.屏障的一部分是由种族、环境、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所筑成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另一部分则是基于人类种族的共同弱点,这就是:因彼此对自身文化优势的绝对确信而显现出对对方文化的偏狭见解.尤其是后面的一种错误观念,既限制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造成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和抵制.本文拟就通过探讨这种不尽人意的历史现象,以裨于对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又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作为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遵循文化自身的演进和发展规律,建构与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邓小平以前人探索的经验和实践产生的智慧为基础,就思想文化这一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其宏观走向的重要命题.他的观点和主张,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根本性原则,具有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干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党领导的延安各类干部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学校之所以能为中国革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干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重视、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来教育学员,坚持了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