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五四时代,郭沫若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于西方浪漫派和西方现代派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其他优秀的中国现代作家一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引人注目的现实倾向  相似文献   
2.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80 年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种与传统所谓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相游离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出来。此时, 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它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从表面上看, 这和新的审美风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们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实践的主流有所偏离,也不必回避其中有些作家以追求“乡土化”或“市井化”风格掩饰其与现实关系的妥协,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它却是“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的另一种传统———“文学的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城里人下乡”是与“乡下人进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下乡,以新的身份领导或参与农村劳动和建设。进城与下乡的问题始终与中国现代文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中,小说中人物形象所承载的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文化的意义可能不同,但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城里人下乡”往往与中国当代重大历史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农业合作化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世纪以来的城乡关系变化及新农村建设。当代文学创作在这几个重要的历史纬度上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为时代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土文化精神往往是当下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学资源与现代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苏童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南方”成为当代文学创作资源的可能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另一种审美可能。陆文夫的小说中的独特风味正式通过小巷这个本土空间得以实现,而且陆文夫以“小巷”这个本土空间为媒介,充分实现了作家审美表达和文化透视的统一。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将“现代”写作方式与丰富的传统小说元素杂糅互交,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为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纯理论的范围内来讨论民间与启蒙的问题往往难以说清,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便是从个案入手。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立场,依据祥子自在状态的生命欲求、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在对其悲剧命运的书写中,构成了对当时的社会、都市民间文化以及祥子自身文化形态的深刻批判,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西方现代主义是由于什么原因与中国文学发生联系,在中国文学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其价值和意义又该如何评价呢? 中国近现代历史与西方近现代历史的联系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1840年英帝国的炮火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门户之后,西方优越的物质文明就迫使中国开始被动地而非自觉地接受西方的近现代文化思潮。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开始与西方近现代文化发生了第一  相似文献   
7.
<正>“本土化与中国学术研究转型”这一命题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即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从本土化的立场、视野、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建立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在国别联系日益深入的今天,“本土文化”与世界必然发生深刻的关联。本土化作为学术研究的立场、视野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关注的问题会有所差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我想通过两个问题对“本土化”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本世纪初,中华民族汇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痛苦地艰难地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传统的国民灵魂就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开始分化为“传统”与“现代”两种精神的矛盾和对峙。鲁迅作为现代民族灵魂的精英,他那渗透着现代理性精神,富有生命之情的艺术感觉,冲破了传统观念和艺术世界的规范,在《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9.
王光东  丁琪 《中国社会科学》2020,(1):133-152+207
生态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它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深入探寻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整体利益价值观"是生态文学的思想之魂,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小说主要有反思批判、生态理想、生命伦理等叙事维度,这与中西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及审美元素在生态文学建构和生态理想书写中发挥了结构性功能,它凝聚了多元并融汇了古今。当下我国的生态小说创作和研究应警惕概念化、简单化、审美性弱化等倾向,深刻理解"生命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创造性的文学想象,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和诗意栖居的美丽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光东 《社会科学》2003,2(6):105-111
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把民间文化形态与政治性、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不仅强调民间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革命力量,而且意识到了“民间形式”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由于这种政治化的民间观,重视“民间形式”与革命宣传的关系,忽视了民间作为文学精神资源的丰富性,带来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概念化倾向,然而那些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却往往与民间文化形态有着深层的精神、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