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结构,运用访谈法、问卷法对1000多名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进行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大样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八因素结构模型为最优模型。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结构包括自我方向感、自我价值感等八个因素,问卷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程度揭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程度,为自我同一性这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新视角,是适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
手机出版作为新的出版形式,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便捷性正日益使手机成为个体不可分离的部分。手机是集视听、娱乐、文本于一体的多元化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和社交手段。手机科技的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应从手机出版内容、高校、个体三个方面给予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来自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其个体心理表现为消极自我认知、消极情绪反应和消极心理应对。对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干预要从个体和团体两个层面进行。个体层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心理教育;团体层面包括课堂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我同一性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一个普遍的概念,它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而孕育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下的该理论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其局限性也在所难免。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自我同一性的本土研究,蕴涵东方文化的特色也在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阐述了人格、健康人格的概念,校园文化的内涵,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内容,并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失范理论相关研究从20世纪初法国学者埃米尔·涂尔干以社会层面为视角开始,随后突出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K·默顿从个体行为层面的研究,且研究多以大学生这一主流文化导向下的青年群体为对象。国内研究者代表性的观点是社会冲突论,认为现象学视角的研究有助于从本源出发,综合社会文化生态探讨问题。当前该领域呈现出研究方法、原因解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且更多地转向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其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