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普及历史知识,用古人们的嘉言懿行教育后代,根据古史中的人物列传,改编为小传、故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首先将原文读懂,再下笔编写。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会歪曲史著,将读者引入歧途。 《宋史·司马光传》:“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  相似文献   
2.
唐刘长卿诗“诗调雅畅,甚能炼饰”(《辛文房《唐才子传》),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述“七言律以才藻论……中唐莫过文房(长卿字)”,而关于他与“五言长城”称号的公案,则向有歧说。 《唐才子传》说他被“权德舆称为‘五言长  相似文献   
3.
陶靖节《归园田居》诗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句子,似由汉乐府诗《鸡鸣》“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承袭改制而成。杜诗《羌村》中也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的句子。何以鸡与树如此紧密相关? 六十年代初在《文汇报》的《笔会》上读到丁辛百同志的《读书偶得》,很受启迪。丁文引用了贾思勰氏《齐民要术》中《养鸡》篇的有关记载:“鸡栖宜据地为笼,笼内著栈,虽鸣声不朗,而安  相似文献   
4.
高祖非庙号     
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出版,是现代史学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标断、校勘,为读者阅读这部卷帙浩繁的史籍提供了较好的版本,刊正了文字上的讹误,减少了阅读上的障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沿用过去标点符号使用法中人名、地名、年号、谥号等专有名词均加以专名标号的规则,一一标出。虽仅一笔之劳,实则功德无量。仅以少数民族的人名及部分边疆地区的地名而言,即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一本作者名不见经传、书不为众人所知,全文仅两三万字的小书——《菜根谭》,却在很早就流人东邻日本,且时下在彼更享有殊荣。企业界将其视为企业家自身修养、企业管理、用人制度、扩大商品销售市场等方面的必修课教材,奉为企业经营的顾问、参谋(见《环球》1987年第6期《<菜根谭>在日本》一文)。这种现象,理应引起此书祖出国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观察使为谁?     
唐代诗人刘长卿,新旧《唐书》无传。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长卿集》十卷。附之以作者简介。兹就中华书局校点本摘录如下: 字文房。至德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巴尉……  相似文献   
7.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飞卿的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长期以来被人传诵。各家唐诗选本,文学史、评论文章兢相征引。因为诗中有“霜”、又有“叶落”字样,所以不少人将这两句诗,乃至整首《商山早行》说成是写的秋白景色。真是这样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解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岛雁满回塘。  相似文献   
8.
张祜的《何满子》是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全诗仅二十字,数量词竟占去一半。但由于这些数字用得妥帖,读来诗意隽永,耐人寻味,丝毫感觉不到数字堆砌的痕迹。可见古代诗人早就注意数字在诗歌中的丰富表现力,并能娴熟地掌握应用。各种诗话辑录的佳句中就有不少应用了数字的诗句。为了求得对仗精切,有些应用数字的诗句,还采用了“借对”。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和“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以“千”、“百”的谐音“迁”,“柏”  相似文献   
9.
宋代苏颂(1020—1101年)的主要成就是在科技方面。他领导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撰著的《新仪象法要》,组织编绘的《本草图经》,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在这些方面的贞献,造福其后的历代人民。但从收入《苏魏公文集》的诗、序、札,乃至制文、奏议、墓志中,可以看出苏颂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颇深的。由于家庭的熏陶,幼年早慧,苏颂卓有诗才。其诗歌作品可与其《文集》中其他文字及其传记对读。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问题,对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苏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反映其仕途变迁、平日交游、两度使辽时期的诗作,都是他生活履历生动形象的写照。如《感事述怀五言一百韵》是  相似文献   
10.
历代诗话中有不少聚讼纷纭的问题:有些因各有道理伹各家理由均欠充分而莫衷一是,如杜诗中“乌鬼”究属何物之类;有些经过调查研究、扩大见闻并逐渐由后来的读者群众所公认,也就由其说不一而日臻统一,如菊花是否落英,姑苏城外夜半是否有钟声等。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开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一句的解释亦属后者一例。 近人的唐诗选注本中,对这首诗中的“瑟瑟”一词大都注为“风声”,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而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元白诗选》却注为:“瑟瑟,旧注风声,应作碧色解,白诗‘半江瑟瑟半江红’同此。”固不敢苟同这种解释而又翻了几本书,发现编注者的这种理解是其来有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