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理;面对困境,心常坦然;饮食习惯,讲究卫生等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受到历代医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学”就是“经世致用”之学,是理论能指导实践的学问.理学是否属于实学判断的标准有三方面:首先,以理论缘起为标准,理论缘起就是理论的问题意识和理论的现实指向;其次,以理论内容为标准,理论内容是否空洞决定理学的属性;最后,以理论实践为标准,理论实践不仅在于理论信仰者是否言行一致,还在于理论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接受性以及理学的动力和开放性.探究理学是否是实学有助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金史·赵秉文传》考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秉文是金代著名理学家,其事迹列于《金史.列传四十八》。通过对赵秉文《滏水集》以及与其同时代人的文献的考证可知,他出守宁边州的时间应为大安二年而非泰和二年,这是本传的错讹。《山西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以及《中国文学大辞典》等有关赵秉文的条目也是以讹传讹。赵秉文并非《中庸指归.序》的作者。  相似文献   
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解释,后人在《易传》对《易经》解释的基础上,又对《易传》进行了无数的解释。本文认为《易传》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存在基本因子是阴阳;其思想内核是"生生不息"。《易传》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成就圣人事业。《易传》的生命哲学无疑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秉文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道统论、道体论和明道论三个部分。道统论表明了赵秉文对儒学学术传承统续的理解,明显有调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倾向;道体论也即哲学本体论,是其对万事万物的根据的理解,也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根据,具有内在的矛盾,即道与道德价值的分裂;明道论是赵秉文理学修养功夫论,是道德实践的具体步骤,有明显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课程设计以及教育哲学基础。通过对通识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个案的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以仁为本"的教育哲学及其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应该从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以及技术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其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历史视阈中传统文化价值和媒体价值的转换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历史的分析考察,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现实中,经过了主体的批评性地、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转换得以与现实的媒体价值融合。传统文化与媒体价值的融合既是历史客观的转换,也是主体性的转换。转换的精神内核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价值,媒体是其实现转换和综合创新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价值与媒体价值的转换与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积极主动地促进这种融合才能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礼记.大学》篇基础上对《大学》进行的修改、校订和解释。朱熹对《大学》的编辑校订奠定了四书学,使得《四书》上升到经的地位。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的"延佑科举"使朱注《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占据了优势地位,实现了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朱熹对《大学》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思维的内敛及道德至上,由此也导致了宋以后中国古代官方教育重心性修养、政治智慧以及为官之道,缺乏开发生产工具和实用技能的偏向。尽管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实学思潮,然而由于传统主流思维的惯性,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契机与优势。  相似文献   
9.
《女论语》是中唐著名才女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的著作,明末王相将其选入《女四书》。这部著作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流畅,说教形象感人,礼仪规范简明直观。这些特点使该书成为明清至民国初年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女教读物,对儒家思想在妇女阶层中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