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文革的历史惨剧,杂文作家倡言民主精神,呼唤法制建设;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局面,杂文作家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并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面对90年代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杂文作家及时澄清是非,揭露腐败弊端,倡导清廉政治。20年来杂文作家的创作主题始终负有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本着人类公理与正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1998 年的杂文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反思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问题;对诸如民主、自由、法治和反腐败等“老”问题以新的视角、观念加以深层次的评说;以拷问当下知识分子人格、灵魂为内容的作品日渐增多;部分作者越来越倾向于站在“底层”的民间的立场发言。  相似文献   
3.
世纪末的杂言:2000年中国杂文关键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在经历了耻辱与血泪、光荣与梦想之后 ,走进了世纪之末 ,中国杂文在走过了辉煌———消沉、沉寂———繁荣之后 ,来到了世纪之末。处于世纪更替之际的杂文创作一方面令人感到欣慰 :由鲁迅开创的这一现代文体 ,继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精神和风骨。一方面又让人为之忧虑 :杂文文体仍然没能如鲁迅先生所愿而“速朽” ,这表明作为杂文对立面而存在的保守、封闭、蒙昧、迷信、集权、专制等还没有彻底从中国大地上消失  相似文献   
4.
以抽样的方式 ,选取 1999年创作发表的 10篇杂文作品为“样本” ,作个案分析 ,以斑窥豹 ,解读其思想内涵 ,阐释其艺术特质 ,并以此显示这一年度中国 (大陆 )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言说个人思想、关切民生时弊 ,是这些杂文的共同特点。透过这些作品 ,我们感受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们的不媚上 (权势 ) ,不媚俗 (平庸的大多数 ) ,不媚雅 (一时的潮流 )的独立意识和人格  相似文献   
5.
陈四益的杂文以思想深刻犀利、形式新颖独特而在当今杂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他的杂文特别是《新百喻》、《诗画话》、《唐诗别解》等系列杂文,无论是在结构模式、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丰富了杂文的创作体式,美化了杂文的语言,提高了杂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1997年,杂文作家们依旧保持了关怀现实的姿态。在此背景下,一批中青年杂文家逐渐走向成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改变着杂文创作“青黄不接”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从事杂文创作,开展舆论监督;许多作家更加注意对旧有题材作新的开掘,更好地发挥了杂文的思想灯火作用;杂文创作、杂文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欢迎  相似文献   
7.
苏辛之词,千古并称。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两家词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相同或基本一致的。本文即试图从创作题材、创作风格以及艺术形式诸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苏辛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学者杂文是指以学术研究为职业、以维护人类基本精神价值 (理性、自由、公平等 )为职守的那部分职业性学者撰写的具有题材的现实性和思想的批判性的杂感文字。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 ,有洞见、不媚俗、能裁断 ,是一种蕴含清醒理性的激情批判 ,是现代知识分子事事关心的入世精神的直接产物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1956年中共中央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特别是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发表以及整风运动的开展,为思想、学术、文艺的健康发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1957年上半年的杂文创作,得此风气之先,迎来了一个“不平常的春天”: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其批判的锋芒与锐气,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0.
自70年代末以来,大多数杂文作者都能以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本着唯公理与正义是从的精神,创作了大量无愧于时代、历史、民众的优秀杂文作品,为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