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多年来就有所争论。概括言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讽喻君主说;二、爱情悲剧说;三、两重主题说。一九七八年十月,在西安举行的“古典文学学术讨论会”上,对此问题又有所议论,但仍未能形成一致意见。现在撰此短文,略加论列,管见所及,难免有挂一漏万之讥,谨希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简论     
关于陶渊明(以下简称陶)归隐的性质问题,争论多年,至今未能统一认识。问题虽小,它涉连着对陶诗的评价,甚至对陶本人的评价,实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近来学习陶诗,偶有所感,愿对此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读诗散记     
诗,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今文《尚书·舜典》的一段记载: “帝曰:螫!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根据这段记载,似乎大舜时已经有诗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晚唐诗人杜牧的学术性专著中,由王西平、张田二同志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牧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可谓独具风姿.该书250千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以集大成又溶和创见的史笔,对杜牧其人其文进行了既宏观亦微观的艺术把握,做出了合乎情理的科学论断和符合事实的艺术评价.《评传》为杜牧研究、乃至唐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后令人欣喜.在以往对杜牧的评价中,有两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一个是在论其人时,如何正确把握事业心和功名心的关系;一个是在论其文时,如何正确把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评传》的作者深知此种情况,因而着实用力,要攻克这两大难点.  相似文献   
5.
一、 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流派之一。中国的古代文学也不例外,现实主义仍然是主要的流派。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当然需要某些作品具有真实的思想和适合于表现这种思想的形式,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特殊的创作方法。不论哪一种文学流派的创作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产生、形成的;而是要经历长时期的许许多多的诗人、作家的创  相似文献   
6.
《元氏长庆集》卷第九,存诗四十八首。卷首注云:“伤悼诗”。第一篇《夜闲》题下自注:“此后并悼亡。”据此可知,本卷所存四十八首诗,绝大部分是悼亡之作。关于这些诗,每首写于何时?悼念何人?试略论述之。 一 元稹悼念的第一个人,是其妻韦丛。 韦丛生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死于元和四年(809)七月,终年二十七岁。韩愈为她写的《墓志铭》说得很清楚: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 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 射。……夫人於仆射为季女,爱之,选 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 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 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 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 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  相似文献   
7.
一 白居易喜爱音乐,而且有深湛的修养。 他对音乐不只是听听而已,还有自己的观点,往往以自己的音乐观去评价歌曲。他把音乐和礼教联系起来看,常常是礼乐亚称,他说:  相似文献   
8.
一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这是白居易在长安租赁住宅的开始。当时,白居易是只身住在长安,而且校书郎的俸钱较少,每月只有一万六千钱,无力租赁高宅大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芸阁官微不救贫。”看来关相国的这个“东亭”,也不算小,当时有“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而且是“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相似文献   
9.
一、杨巨源 《唐才子传》卷五云:(杨)巨源,字景山,蒲中人。贞元五年,刘大真下第二人及第。……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有愈隽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冷,盖得于此,而失于彼者矣。 看来杨巨源的诗,在当时已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比较辉煌的,而且有其特色。如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所谓建安时代文学,不应该只限于汉献帝的建安二十五年,而应该从汉献帝即位的初平元年算起,到魏明帝景初三年止,也就是从纪元一百九十年利二百三十九年,共约五十年左右。 这一时期,五言诗体刚刚被文人们所喜爱,而且形成为主要的诗歌样式,加之当时人才辈出,于是掀起了一个创作高潮。当时出现的诗人,大都是在中原地区,他们依傍在曹氏父子的周围,形成了“邺下文风”。正如锺嵘在《诗品》中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