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当我们的祖先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候,在我国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仁德政治”、“君臣、父子、夫妇”的重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儒学。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学在我国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道家思想已逐渐摆脱原始的天真狂热和巫术野蛮而沉淀为“理性形式”,成为人们平衡心理、满足缺感的宗教思想。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人的思想又为之一变,其“心性”学说使它向现实的人生靠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道学  相似文献   
2.
《十三峰书屋全集》为清代四川剑州人李榕著。李榕(1819——1889)原名甲先,字申夫,又号六容居士。道先丙午(1846)举人,咸丰壬子(185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主事,转铸印局员外郎。咸丰九年(1859),曾国藩爱其才,奏调为幕僚,以  相似文献   
3.
一篇优秀小说,无论里面所写的哪一笔,都应当是对创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有切实的价值的。作为“五四”时期辉煌战斗进军号角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更是这方面的典范。《孔乙己》从它产生之日起迄今,影响甚大,不少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工作者为它激扬文字,写下了大量的评介文章。但是,在“孔乙己”的命名及其“笑声”、“粉板”的艺术处置上,还谈得不多,虽有论及,却很少有专文从它们既独立又联系的关系处置上进行评述,然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又正是小说吸引读者,使之心情激动、体味广远的妙笔所在。  相似文献   
4.
“厚人生,黜彼岸”已为我国古今文史哲学者的共识,儒主“实有”,在现实的此岸;佛主“性空”、道主“无为”,在理想的彼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就此把大文化之一的古代文学也纳入此轨,那就大谬不然了。因为一切事物的缘起,都是由相对互存的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原始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自是两岸合一,阶级社会产生后则为人与社会的矛盾,两岸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倾斜,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文化始终是以儒家此岸治世为主,佛、道彼岸理想为辅的格局,它们互斥、互渗、互融的关系,决定了古代文学以多元个性发展的历史,其“诸界趣生,随业…  相似文献   
5.
潜绎寻思事理通达─—谈普教高中、高教文科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王显春,杨东辉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是当代普教高中和高教文科教学的重头课,要完成这一使命,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以古今优秀的范文为样板,指导学生从客观现实出发进行潜绎寻思,产生独特的中心论点之外,还得...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属儒家经典之一 ,它以先民高亢朴质、雍容婉雅的心声 ,濡染了数以百代的中国人民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然而对《诗经》的诠释 ,从西汉毛苌始 ,两千多年来的文人士大夫们 ,都把原本重世俗的精神蕲向变而为“贵族化” ,虽经现代新儒学家牟宗三等人的革新 ,却仍未能改变以往儒学的精神方向 ,直至当代余冠英等学者的努力 ,《诗经》才开始恢复它大众化的面目 ,但是从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来看 ,还远远不够。王进、曾明先生所注释的《诗经选粹》(四川文艺…  相似文献   
7.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首《咏史》诗,以它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流光溢彩的艺术感染力而一直被列为龚诗之上品。但在《近代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编)选入此《咏史》诗后,戴鸿森却提出:“全诗到底是‘借讽’怎祥的‘现实’,题注中并没有正面解说,只在末二句的注文中交代说:‘作者隐约警告一般士大夫不要醉心于功名利禄,对清王朝统治者心存幻想奢望。’我很怀疑这样说的理由是否充分……我觉得宁愿存疑,或竟不选此首,较之断章取义,凿空强  相似文献   
8.
此岸·彼岸·古代文学的业缘王显春“厚人生,黜彼岸”已为我国古今文史哲学者的共识,儒主“实有”,在现实的此岸;佛主“性空”、道主“无为”,在理想的彼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就此把大文化之一的古代文学也纳入此轨,那就大谬不然了。因为一切事物的缘起,都...  相似文献   
9.
元代既是一个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异常激烈的朝代,也是一个礼乐崩溃和道德沦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何以杂剧勃兴?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元杂副的勃兴,固然与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有关,但也不可忽视产生于这一时代的作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对杂剧作品思想内容的重大影响.元杂剧作家们既受先儒和朱儒思想的濡染,也受道、佛思想的影响,虽身处下层,却能上观社会的黑暗,因而反映到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也就复杂起来,究其缘由,与儒、道、佛文化的合流不无渊源。  相似文献   
10.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都德(一八四○至一八九七)的《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激动了法国人民的心,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不少国家把它翻译出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一个不到四千字的短篇小说,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愈来愈显示出它那感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呢?这除了它具有一般短篇小说的优点,如笔墨的经济、人物的集中等外,还充分地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