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王晋卿“其人固不足取,其学实有可传”,这是著名学者杨伯峻给叶德辉的一种评赞。叶德辉是位政治上极其反动而学术上成效斐然的颇有影响的封建文化名人,“其学”包括文字学、旧经学、古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等,尤其他的藏书活...  相似文献   
2.
西汉成帝时,因书散乱,校理五经秘书,刘向受诏著有《别录》,其子刘歆依《别录》奏其《七略》,除辑略外,别群书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三十八种,六百三十四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七篇,图四十五卷。《七略》对先秦文化学术作了综合概述,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派。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为丰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目录学起源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是其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试图总结这一时期目录学的主要成就,探索其发展规律,以备借鉴历史经验,加快对我国现代目录学的研究。 藏书事业兴旺 目录著述繁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政府藏书外,还出现了私人藏书和书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就是利用政府藏书编成的,北齐武平三年利用皇室藏书撰成《修文御览》三百六十卷。西晋医学家皇甫谧借政府藏书从事医学研究,齐建元二年,柳世隆借“秘阁”书二千卷。《晋书·儒林传》: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南史·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少年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  相似文献   
4.
叶德辉的版本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品不佳,学实可传”的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直山,自谓郎园老人,丽主人,原籍江苏吴县,占籍湖南湘潭,光绪王辰进士。其人湘中劣绅,鱼肉乡里,政治上极为反动,人品实不足取,然其学术,自成一家,成效斐然,实有可传。性嗜书籍,藏弃美富,著述跻身,治学于群经、小学,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如谢国桢所说,“能于正经正史外,独具别裁,旁取史料,开后学治学之门径。”现就其版本思想与方法,予以揭示阐述。一“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叶德辉对于版本类名的始源,所作的较为系统地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应推作为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由汉徂唐,诸宗蜂起,高僧辈出,译经撰典,日益骤增,撰写经录,蔚为大观。自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玄琬撰《唐众经目录》至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前后160余年,见存者约13部之多。其中成就之高,影响之大,莫过于开元年间西崇福寺沙门智昇的《开元释教录》。 智昇撰录概述 唐释智昇“早预释流,志弘大教”,于佛学“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开元年间,于崇福寺,主司藏经,精研经录,辑《叙列古今诸家目录》,著录历代经录40余家,予以校定,并加评说:“近阅藏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以来的中国哲学界,论文、著作数量庞大,其中既涉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也有对中国哲学基本概念的义理挖掘,以及出土文献的义理阐发,还有学者自觉拓展中国哲学外延,可谓精彩纷呈。但是,中国哲学的进步更依赖哲学理论的创造。能够自觉运用中西思想资源成一家之言的成果才能不断激发中国哲学学科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四库全书总目》虽未以目录学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但其所蕴含的目录学思想之丰涧,表现方法之多样,不逊于目录学理论专著《校仇通义》。文章从书目编制的三个重要环节:文献采录、提要撰写和类目设置上对此作了论述。最后指出:《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第一部集书目实践及其理论思想之大成的模式,于今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晋卿 《江海学刊》2023,(5):103-112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