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社会工作作为职业概念已经在中国内地(尤其是上海)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认可。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社区社会工作作为职业的异化过程。通过对专业社工进驻社区和开展工作这一系列进程的个案分析,得出结论:社区社工的异化原因在于社工职业目标和从事具体工作的个人目标的分离。其解决办法在于社工职业的长远发展“非政府化”以及近期目标的“彻底政府化”,并分析了目前社会现实下“政府化第三部门社工”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置辩现代化理论预设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显式规则认可度之间的张力,并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探究二者之间潜在的正向关联。本文指出,持有传统文化观念的个体在个人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容易形成“内外有别”的强差序模式,更加倾向于区分“一般人际交往规则”和“自己人交往规则”,进而体现出较强的显式规则认可度。此外,隐式规则和显式规则在满足个体对确定性的需求方面存在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因此,传统文化观念可以通过提升对诸如风俗习惯等隐式规则的认可度来间接提高显式规则认可度。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认知模式调查数据,上述理论论辩得到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