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工党、无政府主义党开启了中国近代"革命"架构的新面向。三党均将劳资关系视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拟通过调适劳资关系整合社会,将处理劳资关系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中心任务,从而提出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建立了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新指向,丰富了工人的政治经验,开启了以"平民教育"传布意识形态的新途径,促进了知识人的"革命化"。  相似文献   
2.
1933年的全国纱厂减工风潮,无疑可作为检测党政机关与劳资双方关系的试金石.从学理而论,在市场危机面前,厂主与工方均为弱势群体.减工、停厂是厂主应对、化解市场危机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其强化企业管理之有利时机.不过,厂主藉此大幅降低工人待遇,取缔工会,以至抵制《工厂法》加诸其护工的权责,挟制中央政府出台相关保商法规,拖延劳资争议时限.中央政府既不能应厂商要求出台必要的统税法规,又不能利用国有金融系统为纱业注入资金,为保障税收、结束劳资争议,只能藉打击工方势力为资方疏压,将资方所失转嫁于工方.各地方政府因动机不同,在减工风潮中或支持资方,或支持工方.党部为维持工运,多站在工方立场,但无力同厂主与政府的强力“结盟”相抗衡,更无经济实力、社会资源接济工人.为严防中共向各纱厂渗透,国民党及政府各方面最终一致全力压制工人利益,强力结束劳资对抗局面.党政部门既不能助推企业发展,又不能培植工方力量、保障生产与生存权,反而牺牲工人利益,安抚资方,不仅完全丧失其基本的社会职能,而且无异于破坏社会正义的元凶.  相似文献   
3.
陈序经早年受到过严格的美国社会学知识的系统训练,具备较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问题的能力。他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辩证法、多元论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立场与“语源分析”的方法,为其从事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与论证方式。由于深受美、德社会学、人类学的陶染,陈序经以辩证法、多元论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审视进化论、传播论与批判学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以辩证发展观与文化多元主义为中心的“新进化论”思想。“新进化论”是陈序经文化学的基础,是他探寻人类文化发展以及破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一般法则的理论。也正是由于其价值取向的限制,陈序经的文化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14日11时16分,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响,“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搭载的巴西科学应用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资源一号”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院根据1988年7月中巴两国政府签署的协议联合研制的,卫星质量为1540公斤。星上装有CCD相机、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宽视场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收集与传输系统等有效载荷,可昼夜观测地球,向中国、巴西和世界上其他具有接收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实时发送可见光、多光谱、短波红外和热红外遥感图像信息。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智多星”。  相似文献   
5.
人的大脑机能能力和心理因素 ,应作为评价健康的重要指标 ,试对重点高中学生大脑机能能力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田彤 《江汉论坛》2005,35(2):81-85
陈序经作为中国文化学的开拓者,并不拘泥于抽象的文化学理论的构建,除把大量史例融入文化学论著外,还特别注重在史学研究中,寻找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例证,传达出弱势文化融入强势文化、西化、文化发生与传播、文化弹性、文化与种族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文化观念,以此验证和充实文化学理论。其史学研究延续与丰富了文化学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底蕴。不过,陈序经的史学研究并不仅从属于文化学研究,还有其它目的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田彤  卫然 《浙江学刊》2013,(1):121-128
近代企业劳资双方不乏矛盾与冲突,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寻求合作、以达成良性互助关系的史实.1922年无锡申新三厂运营伊始采取工头制,工人对工头有较强的人身依赖性,劳资关系表现为工人对工头的谨慎反抗.1925年中三试图废除工头制,遭到工头和部分工人的抵制而引起工湖.资方转而通过塑造新式工人,逐渐完成科学化管理改革.1928年,申三厂开始实行养成所制度,灌输本厂价值观,打造服从管理的工人.同时,试行劳工自治区,着力于劳工教育、福利及生活管理,工人及家属生活水准普遍提高.到1933年前后,“生活共同体”性质的劳工自治区,塑造出独特的劳资双赢、互相包容、工人以厂为荣的厂区文化.申三厂在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中,产量也得到提高.劳资合作根植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及其企业文化的营造,而企业文化则有赖于其内部生产、生活环境与相关机制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8.
田彤 《广东社会科学》2005,3(4):114-121
学者的魅力来自人格独立与学术品格的独立。陈序经是一位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他崇尚学术自由,主张“为学问而求学问”。这种学术品格能够使他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误区。在匈奴史、东南亚古史研究中,放弃文化不可分论,承认文化可分论。这是他之所以放弃全盘西化论的根本原因。学术品格的独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偏执的心理与价值取向,这曾使他极端而执拗地为全盘西化辩护。  相似文献   
9.
李增增  田彤 《学术月刊》2023,(2):199-210
解放战争初期,太行区财政困难、工农业人力资源调配失衡,工农之间也因负担不均矛盾突出。为破困局,太行行署制定“工人负担”办法,向工人征收“劳力负担”与“工资所得负担”。由于推行仓促,“工人负担”办法引起新的工农矛盾,产生较高的试错成本。随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两种负担合并成“薪给工资所得税”,制度上的缺陷基本克服。太行区通过加强干部培训与群众动员顺利完成征收任务,也开始发挥出工薪税调节工农关系的作用。华北人民政府为奠定将来“国家”工薪税基础,在整个华北区试行“薪给工资所得税”。太行区试行较为成功,不仅为华北区贡献出三分之一的工薪税,工人的纳税意识也有所提高。由于工薪税与平津税制产生冲突,引起税制混乱,随着战争结束、农民归籍,被宣布停征。作为一项战时负担,工薪税起到一定平衡工农负担与改善工农关系的作用,但对财政贡献有限,更不具备向“国家”型正税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东方乌托邦——近代南通》一书用现代化分析框架,全面呈现近代南通发展进程,强调工业化与多元开放的文化品质是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同时指出南通以工业化带动圈地运动及农村对工业化支撑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工业革命并无二致。通过比对张謇与日本近代产业之父涩泽荣一的人生经历、实业思想、企业理念,折射出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以及两国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巨大反差,解释了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发展之路的终极缘由;通过比较近代中国商埠城市可以看到,正是大生资本集团的多元化经济形态,才成就了一个能向纵深发展、城市规划与功能合一的近代南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