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过往的历史变迁之迹中寻找某种历史演进的启迪,是人类文明创生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是如此的快速和剧烈,使得任何置身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人,在短时间内恐都难以获得某种超越性的认识,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的论争。单说究竟何谓“现代”、何谓“中国”、何谓“学术”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立说的立场差异和持论的理据各别,就产生了无数的分歧。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让我们的反思超越种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发现某种至今尚未被“发现”的“历史真实”呢?戴登云教授的《究竟该如何反思“现代中国学术”?》一文试图作出新的努力。该文认为,当代学界对“五四”以来学术思想史的反思,之所以常常呈现为一种无效的反省,是因为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思想视野的层面,无法在种种现成的思想视野(这些思想视野包括:“普遍/特殊”“全球/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多元文化”“文化守成/创造性转化”“体/用”“经验性的中西古今融通”“现代化”“现代性悖论”等等)之外,建构出一种新的思想史视野。二是在学术观念的层面,未能有效地化解“学术—思想”“科学—人文”“专家—通人”“学术—政治”“西化—自主性”“全球化—中国特色”“求是—致用”之间的双重性张力和“传统—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连续与断裂。为此,我们必须建构出一种有关究竟何谓“学术”的自明性认知,并对之作出本源性的论证。具体而言,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三分”观:“一种对象化的知识探求、一种自我存身于世的合法性论证、一种对本源之‘思''的遮蔽与解蔽”,并勾勒出了如下一种学术思想史视野:学术范式的变迁与转型,从表层看,即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从深层看,则意味着世界观念的转变、历史观念的变迁、文化整合机制的变革和表意范式的新变。根据这些洞见,该文对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化解中西古今之争,并建构出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史视野的可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居功至伟。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表意范式———现代白话文。这种新表意范式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即现实主义。为重新彰显现实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勇教授的《五四时期写实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一文,在百余年来中西方文论的“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论争语境中,重新钩沉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健将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理论谱系,再次重申了评价一种文学主张的基本标准,深入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偏至。该文指出,尽管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但是针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以及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任何其他文学流派,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的是,用历史主义的标准来评价它们,而不是用后来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来评价其价值。历史地看,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它的开放形态。它批判传统,打破了旧文学模式的封闭樊篱,使文学可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在审美王国中自我陶醉。它应合社会思潮、参与思想论争,使文学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在形式技巧的游戏中自生自灭。总之,一种文学如果无法介入历史和现实,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从而获得自身的精神品质的。五四文学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深刻地介入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担当了民族国家自我革新与复兴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至今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目的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内涵是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要求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做到“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更新观念 ,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我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登上美国密苏里号旗舰,亲历了日本侵略者签署投降书的仪式,随后又登上日本国土走访了十二天。之后,他在以《落日》为题的通讯报道中写道:“细想这十二天的经历,深感日本目前的投降是临时的休战,盟国对日本投降必须严厉公正,以永绝战祸,中国对日尤慎防万一”。透过半个世纪的风尘云雾,我们越发觉得作者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是何等的深邃和透彻。  相似文献   
4.
5.
人到老年     
人到老年,会突然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这种感悟会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很想做但以前总也没有做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用他们意料不到的方式。 人到老年,才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并且用一种宽容、舒适和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  相似文献   
6.
[摘要]“现代中国的学术精神”曾经是学术史反思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由于谈论方式的局限,使得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推进。基于此,文章抛弃了以往那种历史现象描述式的、本质主义式的和知识社会学式的谈论方式,抛弃了种种有关“何谓学术精神”的先入为主的预设,以一种新的思想史的眼光指出:同样是标举“独立与自由”,现代中国学术精神内在地体现出了一种“张力结构”——结构的一方指向文化传统创生的本源性依据,结构的另一方则指向个体性的精神品质与生存态度。将这一张力结构放入思想史和文明史的背景中,不仅可以考察出它的理论内涵,还可以揭示它的文明史限度。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术传入以后,对中国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最重要的表现有三:一是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文艺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二是引进了较富逻辑思辨性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较规范的田野工作方法,三是通过比较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通过调整、充实、提高,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不过,在来自不同传统的学术之间,尚缺少交流,缺少对话.本文作者拟弥合这一缺陷,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实现中学和西学的相互审视、相互补充.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8.
学界之所以对德里达产生种种非法的误读,除了缺乏方法论的自觉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与解构理论相契合的参照视野。事实上,从解构理论与它所批判的对象的互文性或寄生性的角度看,解构理论已经触及到一个既是从西方思想史内部生发出的,又超越了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并与中国古典思想史息息相通的原初境域。只有把握住了这一原初境域,我们才能确定解读德里达的恰当视角。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解构理论对于中西方思想的走向来讲,究竟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息”创新方法运用于社会学和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使生态问题同自然界、社会在控制论和信息高技术中达到高度的综合统一。而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创立的定性观念和经验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对复杂的生态系统的动态描述。因此,对有机的多因子系统的信息目标控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态控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同质性—差异性"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不但把握不住解构哲学的要领,更领会不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并揭示这一特征的先天根源,将为批判同质性的现代性思想视野提供一种的新的双重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