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济正义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渐凸显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在从抽象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在唯物史观的独特视角下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质的经济正义思想:其理论基点在于对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剖析;中介环节为对资本主义抽象经济正义观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双向批判;判断标准是把经济正义放进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之中来审视;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至共产主义。文章提出要参照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构建我国符合经济正义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回应现实境遇的吁求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唯物史观诞生以来便受到各方面的责难和批判,很多学者都把唯物史观误解成经济决定论,同时另些学者便对这种误解进行了还击,以期还唯物史观的本真面貌。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却缺乏从知识论维度考察唯物史观被误解成经济决定论的根源。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从知识论维度——基础和主导之维对唯物史观进行正本清源式再解读,以这条致思理路对其进行新的阐释,发掘其本真的丰富内涵。正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二者的关系,必须要以对唯物史观丰富内涵的正确理解为其理论前提,在理论上破解唯物史观为何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对于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出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本质上便是一个“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人文价值诉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性的缺失。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强烈呼拳着对新型公共性的关注,构建新型公共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只有立足于“公共性”人文价值诉求基础之上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