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必须通过下定义以指示该门学科对象性质的内涵。这些定义既是巩固人们认识该门学科对象性质的成果,标志着该门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阶段,又是该门科学理论水平成熟程度的反映。“问题”是现代逻辑分支——问题逻辑的研究对象。国内对问题逻辑的研究方兴未艾,十几年来由于这门学科的内容未定,体系未成,“问题”的定义也众说不一,因而对“问题”的定义只要有一个大致的、模糊的轮廓就可以了。但这门科学发展的现实和趋势需要我们对之作出进一步探索,下个精  相似文献   
2.
1、隐喻应答法 领导者常常会遇到关于一些政治上重大问题的提问。有时回答问题不便直抒己见,有的领导者巧妙地采取比喻隐含的应答法,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胸意。例如:1957年11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一次午餐席间,厨师长送来了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兴奋地对毛泽东说:“要是每个劳  相似文献   
3.
秦豪 《领导科学》2000,(8):11-11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机智豁达,风趣幽默。在幽默中透出他高超的领导艺术,独特的领导风格。 自嘲自贬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开始朱总理便在如闪电交织般的照相机闪光中……  相似文献   
4.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简称“《褒》文”)是我国古代游记作品中的名篇。明清以来,编纂古代散文的主要版本都把《褒》文编进书中。目前高校文科占典文学教材,以及全国通用高中语文教材也都选进了这篇文章。然而,很长时期以来,大凡有关评论文章或教学参考资料,或古代散文选本的注释(或说明部分)多数把《褒》文作为说理文,注  相似文献   
5.
秦豪 《公共关系》2001,(5):10-11
中国总理朱镕基于2000年10月14日夜,与日本市民举行电视讨论会。主会场设在东京。由日本TBS电视台播出;还在大坂设了分会场。大坂20位市民代表通过电视转播也参与对话。中国领导人以如此民主开放的形式与日本市民进行直接的公开对话。这还是第一次。这次对话难免会涉及到中日关系许多敏感性话题。朱总理在回答日本市民提问时。谈笑间幽默风趣。对答自如。他那一流口才的妙语连珠。既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又显示了坚定的原则性。尤其是他那独特的慧语释风云的口语风格令人赞叹不已。充分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领导人外交公关的风度和气质,尽显出领袖之本色。  相似文献   
6.
人类科学发现的历史表明,科学发现往往是与人们特别是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分不开的,因为科学发现往往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探求问题的答案。问题是凭借已知而提出疑问并要求回答以获取未知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具有特殊逻辑性质的普遍思维形式,在科学发现中问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科学发现的一种工具。英国著名的学者贝尔纳曾说过:“科学的总发展是在进行解决某些问题时才发生了的。”“问题”在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科学哲学家逐步认识到了问题在科学发现中的价值。我们探求问题在科  相似文献   
7.
一、概念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感性认识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概念产生的复杂过程作了一个简化的描述,揭示了概念产生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即概念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第一,概念虽是抽象思维与理性认识的结果,但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很显然,概念的产生是离不开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逻辑科学提出的新课题日益增多.十年前,问题逻辑在我国逻辑科学的领域里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直至1979年,上海逻辑界才有人开始对"问题"的逻辑进行了初探,后来,北京、河北、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哲学、逻辑界的部分学者也开始了对问题逻辑理论的研究.十年来,他们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在这期间有关杂志还介绍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研究问题逻辑的一些资料.这些公开发表的论著和国外的资料推动了我国问题逻辑的研究开拓工作.下面将我国十年来问题逻辑研究的几个主要课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愤怒声讨的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这篇小说没有明确地告诉人们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和怎样死去的,篇末只是以小伙计的一句话作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便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的确”则是完全确实的意思。有人认为对于孔乙己的“死”,既说“的确”,又说“大约”,在逻辑上不免自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一句话不仅是合乎逻辑的断定,而且正是鲁迅独具匠心之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相似文献   
10.
张家港,长江金三角的一颗明珠,它以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辉煌业绩和宝贵经验。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光彩。该市市委书记秦振华,带领全市82万人民在不到5年时间就将一个比较贫困的县级市,一跃而成洁美、繁荣开放的现代化新型港城,以其卓著的业绩,独特的风格,享誉大江南北。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个政绩赫赫的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殊不知秦振华还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公关家。多年来,他十分重视公共关系,亲自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公关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大开放、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