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读者观念入手 ,联系当今的报业现象 ,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报刊应当在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上下功夫 ;满足读者需要不能脱离引导和教育读者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70—90年代,国人早期商业报刊的兴起,未尽然是感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达的时运,却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洋务强国的思想浪潮。随后,维新思潮推动中国民族报业攀上了第一个高峰。没有任何一个典型事例比维新运动中国人报刊的起伏跌宕更能说明社会思潮之于媒介兴衰的重大影响力了。而清末最后十年,"启蒙"、"革命"思潮则带来了白话报刊之崛起及口语传播的复兴。透过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媒介嬗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传播媒介与时代思潮相扶相长,社会思潮有时甚至可以促使传播媒介跨越客观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急速跃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批判了大众传媒领域的媚俗文化现象,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担当“把关”重任的传媒人背弃了职业道德与操守,应对大众传媒的媚俗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老舍的小说中却绝少出现.点染其小说间的是一个个凄恻、平凡的婚恋悲剧,正是它们使老舍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显示出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本文从分析老舍小说在表现婚恋主题上的鲜明个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老舍对妇女解放、婚恋自由价值独特的思考,从而揭示出老舍小说中婚恋描写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后期传媒文化的性质不同,它在清代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清代前中期,传媒文化发展到了中国古代传媒文化的顶峰和熟烂阶段,但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尚不显著。传媒文化在为清帝国政治大一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思想和文化专制的工具。清末,传媒文化实现了向近代化的飞跃,其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亦迥异于前,创造了独立于官方的强大话语体系,进而形成传媒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并峙的局面。传媒文化打破了单纯作为载体文化的功用和范畴,直接参与到清末新文化的创造工程中,促成了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亦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程丽红 《新天地》2011,(10):107-107
课文思想教育丰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材中关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助人为乐,诚实善良,科学品文,能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本上的文章差的太远,如果小学生能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么学起语文来就相对轻松很多。而且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其实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入分析了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对晚清报人笔名进行了分类 研究,大胆提出其运用已远远超出掩饰身份的符号意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晚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笔名, 还是笔名在晚清勃兴这种文化现象本身,都蕴藏着博大深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8.
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光绪被害""择定新君""择期禅让"等流言在报刊的加持下肆意散播。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清廷与新党围绕"圣躬"的安危,各自制造流言向对方施加舆论压力。1900年初清廷颁布立嗣诏书,新党立即揭露"立嗣即废立"的本质,并公开号召武力勤王。面对新党的"肆言",清廷以"肆权"应对,不仅厉行报禁,查拿报人,还出台一系列"不得诋毁宫廷"的报律。己亥"废立"显示出作为最古老的媒介,流言不仅仅构成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被视为一种与现代媒介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力量,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建构中的意义亟待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程丽红 《社会科学战线》2022,(4):185-191+282
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的重大举措并非孤立行为,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全面创新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学科系统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跨界赋能,实现文科的科学化,提升文科发展质量。新闻传播学科应把握新文科发展的契机,吸纳新生动力、新鲜血液,为新闻传播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加强系统开放,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其次,深化跨界赋能,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创新融合。此外,融通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提升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质量。而新闻传播学新文科建设的“命门”在守根固本。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本身的完整性是前提,同时需要定位本体,廓清学科边界,为学科融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那样的报界“政论时代”,与辉煌耀眼的政治家报人相比,职业报人是一个倍受偏见和冷落的群体。但是,从落拓文人到报界闻人;从困顿于生计的下层文士到自由职业者的城市中层,晚清职业报人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传统士人由四民之首地位滑落被推向文化市场的全番过程。与此同时,晚清这样一个急骤变迁、新旧文化剧烈撞击的时代,赋予了新兴职业文人充满矛盾的精神内涵。爱国的本性使报人能够超越个人悲欢,汇入时代激流。强国富民、启蒙救亡成为贯穿晚清职业报人活动的一条思想主线;中国早期报业近代化的每一步履,都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