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读,即一字读多音而意义不变。本文阐述三个问题。一、广州话必须规范,又读不利于规范,防止音读混乱必须审辨又读。二、构成又读原因主要是传统读音和现今通行读音有差异,不同声调,不同声母,有无u介音、古影母今读舌根鼻音声母,等等。三、审辨又读以今读为主要根据,但必须充分运用古音。常用字古音与今读相同可列为正读,古音与今读不同可备注又读。不常用字可类推古音确定正读。本文剖析《广州音字典》410多个又读字,在两读中分别主次,清理误音,规范今读与古读。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3.
析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的广州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国外现代方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科学地记录了大量方言字音,其中所记录的广州方言字音为广州方言调查奠定基础,经王力、黄锡凌等学者的修订与完善,整理出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声母韵母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澧所著<音学>是19世纪流传广州的语音教材,其中讲述了广州话与北方话的一些语音问题.该文将重新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广州话的9个声调;如何掌握北方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如何辨析介音以及相关声母;怎样认识古音的反切与字母.  相似文献   
5.
杨烈雄同志所著《文言翻译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是一部有探索意义的语言学论著。全书共六章,论述了建立文言翻译学的目的意义,文言翻译学的特点和任务,文言翻译的定义和原则,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诗歌、散文、词赋的翻译,文言翻译的质量标准和翻译心理等问题。正如詹伯慧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关于文言翻译问题的著述是凤毛麟角,此书作为一项草创性的探索,第一次把文言文的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读了烈雄同志此书,在以下方面尤其受益良深。  相似文献   
6.
通过"澳"字的正音论述广州话η声母的古音来源,分析中古疑母和影母互转的语音变化规律;评述广州香港两地字典字汇"澳"字以及η声母字读音差异:广州比较重视口语读音,而香港则偏重传统读书音;比较国内一些方言论证"澳"字读η声母合乎音理;对比越南华人的读音论证η声母字音丰富是广州话的特色,百年不变。  相似文献   
7.
研究《切韵》的性貭,顏之推的《音辞篇》是一种极重要的材料。陆法言《切韵·序》說:“蕭颜多所决定”,所以《音辞篇》可与《切韵·序》互相說明;尤其重要的是,《音辞篇》对各种音讀反切的意見和《切韵》的去取內容几乎完全符合。下面就談談我对《音辞篇》的理解。分几点来談。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汉语语言学(又谓小学)分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按此区分各种字书韵书,把《说文解字》列在字书之首,把《广韵》列在韵书之首,把《尔雅》列在训诂之  相似文献   
9.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粤音韵汇》是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编写的广州方言同音字汇,对粤语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指出《粤音韵汇》所拟定的声韵调体系是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标准音,穗港两地出版的广州音字典字汇皆沿用它的音系;同时从声母、韵母分别论证粤音韵书《分韵撮要》不能代表广州最通行的音,并通过现今方言调查材料分析,指出《分韵撮要》所代表的只是比广州话范围更大的“广府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