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NCC)是一个以青年学生为核心的美国黑人民权组织。它最初坚持非暴力抵抗原则,但是几年后即对美国政治失去信心,提出了颇具革命色彩的"黑人权力"理论。联邦和各州政府担心其活动威胁国家安全,遂分别要求联邦调查局和各州警方予以秘密监控,并寻机从中破坏。一时之间,SNCC与联邦调查局、各州警方之间剑拔弩张,冲突不断。不过,美国日益完善的司法监督程序,促使双方都竭力将行动保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工会转向:建国初期的工会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前后 ,党的工会工作一度出现波动。邓子恢向中央汇报了中南区的情况 ,引起刘少奇和高岗的关注。刘少奇与高岗等针锋相对 ,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工会理论。李立三在邓子恢报告的基础上 ,对新时期工会的立场问题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并上书毛泽东谈了自己的观点。毛泽东为了确保人事稳定 ,以牺牲李立三消弭了高岗、刘少奇之间的分歧。李立三的跌落虽然暂时缓和了中央高层之间的分歧与争论 ,却强行阻止了邓子恢、刘少奇等人对工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使得新中国的工会长期萎缩 ,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明治思想界,“自由”多指上天赋予个人的自主之权,“民权”则为人民应当享有的法律权利,两者实即一体两面.黄遵宪抵达日本后,受到明治新学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民权”思想.他从推崇“君民共主”政体出发,认识到“民权”的积极意义,提出了以人民掌握租税、讼狱、警察之权和议政之权的设想.不过,由于倾向将“自由”理解为反礼制和反君主,他始终对“自由”持否定态度.如此一来,其“民权”就成了依附于君权的民权,成了没有“自由”根基的民权.在君权尚不能自保的晚清中国,这样的民权设想显然难获实践.  相似文献   
5.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试图通过建构民族国家以满足和保护个体的自然权利需求,其权利观念中的自我要求较为薄弱。晚清维新思想家受西方近代权利观念的影响,也认为个人可获得应当之利、拥有自主之权,且人人自主乃是国家福祚昌盛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受制于两千年来的儒家思维模式,始终将个人视为道德性的存在,认为个人自主不仅意味着反抗外在强权,也意味着克制内在的非分欲望。在他们看来,这种德性意义上的人人自主,才是真正不变的天下大道;只有人人皆知群己之权界,国家才能进入民主建国的政治轨道。但是,以今日的后见之明观之,这种权利观念固然有其合理之处,却无补于清末国家构建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6.
抑制与抗争: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商界(1949-195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其柱 《晋阳学刊》2005,6(2):92-97
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继续维持革命时代的“劳资协商”政策,私营工商界情绪逐渐稳定,并主动配合政府贯彻各项政策。政府为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采用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援助”私营工商界。但私营工商界经济好转之后,出于对利益的本能追求,对政府“援助”采取了或明或暗的抗拒态度。政府出于现实考虑,主动妥协,进行了多次政策调整。但政府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原谅私营工商界的“不忠”。1952年初,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政府发起“五反”运动,以打击“五毒”行为的名义对私营工商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通过“五反”,私营工商界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以前者的屈服而宣告终结。从此,私营工商界完全转变经营方向,成为政府社会改造战略的忠实配合者。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相似文献   
8.
蔡锡勇是晚清首批接受西学训练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在广州和京师同文馆学习,光绪四年随驻美、日、秘公使陈兰彬出使美国,担任驻华盛顿使馆翻译。他驻美期间翻译了《美国合邦盟约》,即今日美国联邦宪法。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蔡氏译本无形中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改造:一是将作为最高建国原则的constitution,翻译为带有政治联合色彩的盟约;二是将国家主权与地方主权并存的复合共和制,描述成偏向于中央集权的民主制。不过,该译本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话语表达,以及其对美国政制和人民权利的规定,仍然对中国儒家学说带来了巨大冲击力。1897年于《时务报》刊发后,《美国合邦盟约》进入了康有为等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改造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知识参照。  相似文献   
9.
白西学东渐以来,自由主义无疑是影响国人最大的几种政治理念之一.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甚至一度成为上层主流知识分子共同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0.
抗战结束后,国统区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劳资冲突事件,劳资力量较为集中的江苏省无锡县即是其中一个典型缩影。由于物价飞涨、生活困难,无锡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动员下,不断要求资本家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同样受困于经济恶化的资本家承受不了工人再三加码,遂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加以抗拒,由此致使劳资之间冲突频频发生。在冲突过程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暗中动员的工人斗争顽强,而资方却因得不到地方当局的有效支持,常常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但是,无论是常常获胜的工人,还是屡屡被迫妥协的资本家,都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生存保障。经过几年相互斗争后,工人和资本家都逐渐放弃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开始向中国共产党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