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学贯古今,思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对历史上种种神秘史学主张的尖锐批判,对“理势相契”论和“相天造命”说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他的史学思想推倒一切的革命精神和破除迷信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是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在此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剧烈社会变动中,中古所形成的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理学正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突出的标志之一就是理学所标榜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遭到了尖锐的驳斥和批判,人伦日用、世俗人欲则受到热情的褒扬和讴歌,一时间,思想界漾溢着一种从天理回归人欲的强烈呼声。在当时的历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恒产-恒心"的重视物质生活的务实思想倾向,重视人伦日用,重视生活需求的满足,主张理欲相融、互济与一致,而且更为强调理在欲中,"天理"不可能脱离"人欲"而存在。王夫之的理欲论发展了古代富有唯物倾向的"厚生"思想,为人欲正名,为生活辩护,有力祛除了程朱理学对人欲的妖魔化,富有启蒙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推重"和",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本文从"和"重多之共生、广开言路及价值论与思考方式的启迪三个方面试论"和"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养老与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为突出养老道义上的至善性,着意渲染历史上的圣王之治无不重养老,认为重养老是善治的体现,富有道义上的正当性,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就如何养老而言,儒家强调要"制民恒产",在确保人民有稳定的资产和收入来养老的同时,力主统治者应轻徭薄赋,施行"仁政";儒家的养老不仅重视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也很注重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同时,儒家认为政府对养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学者以治生为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信念的嬗变胡发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一直是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说其特殊,一方面缘在士位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具有显赫的社会名望与地位,另一方面,作为识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他们既肩负着开创、转承封建文明,更担...  相似文献   
7.
8.
十八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虽然有“乾嘉汉学”,但思想界却是一派萧杀沉闷,文字狱的刀光血影冻结了自由精神的驰骋;就在这种万马齐喑的压抑气氛中,却涌现出了一位高呼理学“以理杀人”的著名思想家,他就是戴震——戴东原。关于戴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梁启超曾作过这样的评价:“稍为研究过中国近世学说史的人,都应该认识戴东原先生的位置和价值”(《饮冰室文集》,第65册,“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孟子以善辩闻名。论者也多惊异,着意其论说的技巧。至于孟子为什么“好辩”,其背后的思想意义何在,则少有人顾及。其实,孟子的“好辩”,不仅仅展现了智者的智慧,更体现出仁者为社会寻找公理,为人间寻求正义的良知品格。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政治精英,这些“在位君子”们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了一个思想活跃、意气风发、新论纷呈的“轴心时代”,留下了丰富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本文将专门谈谈其间富有启蒙和突破性意义的哲思,以纪念和致敬于春秋时期的智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