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 ,盟国为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 ,它包括“非军事化”、“非工业化”、“非纳粹化”和“民主化” ,亦即著名的“四化”。其中最为重要 ,也是最遭非议的就是西方盟国对西占区的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西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对德国政治发展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这一问题的缘起、西占区“非纳粹化”运动的开展以及实施的效果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成立于1958年1月1日,原有成员国6个,中间经过1973年、1981年、1986年三次扩大,达到12个国家。1992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宣告诞生。1995年...  相似文献   
4.
二战爆发以后 ,美国开始策划战后对德国的具体政策 ,其中 ,至为重要的是要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但在如何消除这一隐患的具体方式上 ,在美国决策层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形成了保守派与自由派之争 ,并决定性地影响到了美国对德政策的最终形成。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德政策逐步经历了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战后初期 ,美国占领军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强硬路线贯彻执行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