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读莫瑞森作品,对于重新认识和解读莫瑞森有着积极的拓展意义。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全方位考察莫瑞森的作品,可以感知到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以及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如何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生态恶化的。文明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以远离自然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文明发展制度下,人类终将遭受肉体和心灵的惩罚,只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是人类最终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lt;土生子&gt;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相似文献   
4.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下去的原因及启示。  相似文献   
5.
审丑是对审美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可以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丑"艺术家。她最早发表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69)和《秀拉》(1973),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处在当时时代夹缝中的"丑态"。莫瑞森在这两部作品中通过对外表之丑、语言之丑、意象之丑和自然之丑的描写揭示人物的人性之丑和人生之丑,并最终把矛头指向历史之丑。审丑是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是在认识丑的基础上,呼吁人们去颠覆和解构"丑"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拉康有关主体建构的三界说理论,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比较非裔美国作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和《黑孩子》中几个典型的黑人形象,探讨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不同黑人悬殊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就能"以史为鉴",为现代人如何合理地进行主体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8.
《土生子》中视觉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为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土生子》中虽没有残酷迫害黑人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形象,但是小说中的白人诸如道尔顿一家以及共产党代表简、麦克斯等对于黑人的真实情况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另外,在谴责白人有眼如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包括主人公别格及其家人等在内的黑人在对待白人的压迫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正是两种种族之间的盲目关系与态度导致了小说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