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司法实践中在对违反刑法的自招危险行为进行规制时,法院是否定了这样一种对白招危险进行的紧急避险的成立。但是,法院对这种紧急避险成立的否认,并不符合紧急避险的本质以及成立条件。而且,我国刑法中也并没有规定对已违反刑法的自招危险不可以紧急避险。所以,我们在让行为人对违反刑法的白招行为承担责任时,是不应当否定其避险行为成立紧急避险的。但是,如此归责势必与“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相冲突,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司法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2.
李斌  董为 《经营管理者》2013,(4X):372-37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表格数据统计法、访谈法、实验测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兴趣的定义和引发兴趣的原因入手,来得出了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在草根足球中享受快乐。能引发此兴趣的原因就是草根足球不是从专业水平出发,它与专业赛事所营造的足球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体育兴趣的培养就与草根足球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秦观词中经常出现水意象。水意象具有动态性、静态性,以及空间、时间情感内涵。词人通过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意象组合的方式,将水意象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达出来,其词因而具有了清丽凄婉、窈渺深微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并未明确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因而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争议。对于因行为人的逃逸造成先前肇事行为中被撞伤者未获及时救助而最终死亡的人,其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对此已基本无争议。学界主要围绕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是否属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产生了较大争议。从语义逻辑、立法意旨、罪刑均衡等角度,应当认为"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仅指第一次肇事事故中的被害人,而不含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