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18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封笔之作<鹿鼎记>,既充满游戏笔墨,又富含历史意趣.金庸对两者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隐含在游戏笔墨深处的历史意趣,一部优秀武侠小说不仅有娱众之功,亦可以有深刻的历史蕴涵,从而达到可观的思想高度--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拥有历史感和历史见识.小说与历史这两种叙事文体,纠结着复杂而难分的关系,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一个崇高标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存在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因此高等学校应采取树立风险和效益意识、实行部分权责发生制、完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拓宽高校资金管理中心职能、建立负债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文学史是依据一定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对相关史料进行选择、取舍、辨正和组织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有思想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建构。分辨文学史范式 ,主要就是分析渗透于史著中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 ,以及由其所决定的史料的范围、性质和处置办法等等。本文从范式演变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文学史的百年历程 ,认为范式的多元和类型的增扩是文学史学科繁荣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断代文学史与文学通史都属于综合性文学史,前者一般由割截后者而成,但却比后者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能更多更深地反映文学史专题研究的成果.文章回溯了唐代文学史研究发展演变的历史,并通过对近年出版的五部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史著作的评述,阐述了断代文学史的基本性质、学术要求和它们所可能具备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心中的诗神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李商隐是晚唐社会中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半生漂泊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以卖文为生的“下僚”,因此,其政治地位是卑微的、悲剧性的(特别是与其才能和抱负相比)。可是,艰难困苦和备受驱使、压抑的生活不但没有能扼杀,相反却锤炼了他的艺术才能,从而玉成了他精湛高超的诗歌艺术。于是,作为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6.
搞文学研究的人常常有一种悲哀,好象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有些隔绝。我们自己虽然离不开社会,但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我们的研究,需要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研究究竟有怎样的社会作用,却似乎是个问题。如果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意义不大。现在提出把文学研究同文化问题、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文学研究纳入到社会改革(从经济的改革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民族文化的改造和重建的系统工程之中,这对于文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视野,并使我们的劳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主要载体。古诗十九首历来被视为纯抒情诗,但实际上它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前人的论述也曾涉及它的叙事特色。把古诗十九首放在中国文学抒情、叙事传统共存互动的视角下观察分析,既可使艺术鉴赏更趋细腻,又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并非"就是一个抒情传统"独存独尊,而是抒情、叙事两大传统双轨并进、共存共荣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中国文学史这块园地,已是硕果累累。虽然“文学史”这个名目最初是由外国传来,但在有着丰厚的文学和史学传统的中国,它已生根成长,并且已经很大程度地中国化了。中国文学史,已是中国人文科学大家庭、特别是文学研究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如果我们不是把文学史仅仅限制在古代,而是让它一直通到最近的当代,而又突破以往文学史忽略各少数民族的局限,努力把中华一56个民族的文学作尽可能的涵盖,那么,各种类型的文学史研究,几乎撑住了文学研究的大半个天穹。文学史作为一种著述样式,它本身的类型就…  相似文献   
9.
董乃斌 《社会科学》2007,(4):189-192
由徐培均等7位先生用功十年才告竣的《中华爱国文学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6年夏出版。徐先生是我复旦的前辈学兄,赐我一册,令学习并作评论,恰好我正在思考文学史类型学的问题,这部文学专史是我应该关注的一种样例,便欣然应承下来。我边读边思考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动笔,一晃竟过了三个多月。现将我对此书的读后感,以及因之想到的一些不成熟意见写出,以向徐先生交卷并求教,也求教于该书其他作者和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不是一个散文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于诗,其次是骈文.他的诗和骈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骈文手法入诗是形成李商隐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极重要原因.人们有鉴于此,在研究李商隐时,便把注意力集中于他的诗和骈文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要全面地理解一个作家,评价他的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应该顾及其全人、全部作品.李商隐的散文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今天能看到的仅二十篇,但质量颇高,几乎篇篇可传,而且都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李商隐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宋·谢采伯在《密斋笔记》中写道:“李义山作《李贺小传》、《白乐天墓碑》、《刘叉传》,文体奇逸,不应止取其诗.”他在这里拿来与玉溪生诗对举,以为不可忽视的,就都是李商隐的散文作品.《唐文粹》编者姚铉厌恶骈文,其书“尽黜俪偶”,对李商隐的骈文亦不例外,但对他的散文却特赐青睐,收录了十五篇之多.从前人的言论和做法,我们当可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