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时期的重要产物,具有很强的革命意识,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人文价值较高,可以引导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感。高校音乐教师需要肩负起自身责任,将红色文化与音乐教学全面结合,做好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工作。但是由于国际交流频繁,外来文化侵蚀严重,各类音乐体系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红色音乐文化如何在众多音乐文化中脱颖而出,提高二者融合度,是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本文以红色文化为例,对其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钢琴艺术在现代音乐艺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欢与欢迎.钢琴历史悠久,声音悦耳动听,其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既可以成为主奏乐器,也可以担任伴奏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通过调控音色,表现多姿多彩的情感,利用触键发出美妙的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触键方式和手法,发出的音色不同.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赏析不难发现,音色的情感表现与触键有直接关系,触键的力度、速度、角度不同,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差异.曾有很多学者与音乐家从演奏心理学与音乐美学对触键进行研究,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能更容易理解钢琴的艺术表现.本文将针对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后,西方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音乐先驱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西方音乐特征,但它对促进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音乐人的音乐理念和音乐行为。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钢琴音乐表现的可能性 ,从分析理解作品、提高弹奏技巧、积极的感情投入、演奏者的艺术修养等四个方面的演奏风格入手 ,阐述了钢琴音乐中最动人的不是弹奏技巧 ,而是通过技巧表现出来的音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钢琴伴奏表现的可能性,从“准备阶段”和“合奏阶段”两部分论述了声乐钢琴伴奏的技巧,其中包含了意境的把握、曲式的分析以及合奏中的平衡、呼吸、音色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建造音乐作品必须有两种创作,第一性曲作者的创作和第二性表演者的创作.曾有人把第二性表演者的创作排除在创作领域之外,认为它属于非创作性的复制活动.随着近年来演奏理论的迅速发展,除了作曲家的创作之外,还有对作品的分析及其各式各样的演奏解释,离开这些演奏解释,音乐作品便不能作为社会生活的事实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以及"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教学活动之中,使年轻一代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这是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长久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析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艺术在现代音乐艺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欢与欢迎。钢琴历史悠久,声音悦耳动听,其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既可以成为主奏乐器,也可以担任伴奏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通过调控音色,表现多姿多彩的情感,利用触键发出美妙的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触键方式和手法,发出的音色不同。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赏析不难发现,音色的情感表现与触键有直接关系,触键的力度、速度、角度不同,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差异。曾有很多学者与音乐家从演奏心理学与音乐美学对触键进行研究,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能更容易理解钢琴的艺术表现。本文将针对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蝴蝶是19世纪30年代创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蝴蝶》套曲是由十二首小品组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