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旋流燃烧室中旋流数对NO排放的影响,其中湍流采用修正的k-ε模型,燃烧采用EBU-Arrhenius模型,NO的生成包括热力NO和瞬发NO,采用设定的PDF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旋流数的增加,旋流燃烧室中的高温区移向入口,火焰长度缩短,宽度增大;NO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小.因此,适当调整燃烧室的旋流数可以降低NO排放。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利用穿越介质后的激光信号的随机波动来测量颗粒尺寸和浓度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标准颗粒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低颗粒浓度和较高浓度时都能得到的测量结果,建立在该原理上的测量仪器结构简单,对环境要求低,无需特殊的保护措施,这些特点为工业生产中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据预测和规划 ,为满足电力消费的增长 ,我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从 2 0 0 2年底的 2 .6 42 0× 10 8kW增加到 2 0 10年的 4 .9× 10 8kW ,到 2 0 2 0年将达约 6 .0 5× 10 8kW .按照我国能源的资源条件 ,85 %的一次能源来源于煤炭 ,以 2 0 0 2年发电煤耗 381g/ (kW·h)计算 ,预计 2 0 0 4需消耗的发电用煤约 8.3亿吨 .如此大量的煤炭燃烧将会带来 3个方面的影响 :a .排放出大量的SO2 、NOx、CO2 及烟尘等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b .需要有巨大的煤炭运输能力 ,或占用目前有限的铁路资源 ,或加大公路运输基础投资 ;c .加大了电网调配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别运用了4种数学模型 ECAH模型、Harker & Temple模型、BLBL模型以及McClements模型研究了声波在超细颗粒悬浊液中传播的衰减和相速度,对各种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各种衰减机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结果对将超声方法用于悬浊液和乳剂中的颗粒粒度、浓度测量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文中提出了科研经纪人这个新概念,并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社会分工深化和高校功能演变的趋势方面,分析了科研经纪人制度设立的必然性,然后,指出了科研经纪人的职能范畴与制度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6.
光全散射颗粒测量法中需求解第一类Fredholm积分方程,在不知被测颗粒尺寸范围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积分方程的上下限,即测量范围,迄今仍是个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非独立模式算法.该方法可根据双参数颗粒分布函数的分布参数k自动确定积分的上下限.数值模拟和实验都证实了此算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内外湿蒸汽两相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湿蒸汽中水滴尺寸研究的状况和遇到的困难,并详细介绍了能同时测量一次水滴和二次水滴的集成化探针,给出了在电厂350MW汽轮机上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
如何快速准确地测量微米及亚微米级颗粒的尺寸分布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对应用光全散射理论测量颗粒尺寸分布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行了实验研究。本文给出了作者应用该方法测量聚苯乙烯标准颗粒和二氧化钛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作者提出的用光全散射法测量颗粒尺寸分布的两种算法是正确的,从0.17~9.85μm共6种标准颗粒的测量结果均与其名义尺寸吻合得很好。实验结果还表明,测量时Ⅰ/Ⅰ_0值控制在0.4~0.9为宜。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子辐射吸收理论及指数宽带模型,分析了火焰温度和水蒸气浓度的测量原理,建立测量火焰温度和水蒸气浓度的红外光谱的模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火焰温度和水蒸气浓度测量装置,可实现极短脉冲高速火焰的测量,并对煤油喷灯火焰进行了测量实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光散射理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颗粒散射光通量F和粒径D之间单值关系的采光方向角、采光立体角和被测颗粒折射率等因素. 与光散射颗粒计数器在异轴90°采光不同,用光散射法测量TSP和PM10在45°方向采光,并采用较大立体角(??? > 50°),能得到较好的F-D关系,同时颗粒折射率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