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建国初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实践中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难以克服的压力 ,缺乏实现目标的条件 ,因而只能是一个理想的蓝图。选择向社会主义转变则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融合为一个合力的结果 ,是在历史所已经准备好的现实条件范围内的选择 ,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所提出的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自学、社会教化等途径,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只是略知皮毛,部分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存在非理性态度及重言轻行和言行不一的现象。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的关系,儒家优秀文化与现实矛盾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挑战 ,而且也难以适应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拓展“两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 ,确立以“学”为中心的开放灵活的“两课”教学模式 ,并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考评办法  相似文献   
4.
1965年以后,中苏两国为争取越南以制衡对方,在对越经济军事援助、"联合行动"和"越美和谈"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这是中越关系由亲密友好发展到严重对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党的理论创新相比,仍存在某些不适应,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为我国确定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方向和目标 ,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实现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 ,江泽民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我国新世纪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有效运用和创新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是网络时代的客观现实要求。首先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以便教育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场域有效运用;其次,要创新开发理念,以"三贴近"为原则,增强开发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网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严复、孙中山和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解放是指把妇女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从男女不平等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权利。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观念而产生的。随着上述资产阶级革命观念传入中国,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举起了妇女解放的旗帜;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接过了这面旗帜,不断推动着妇女解放运动向前发展;五四时期,中国历史上兴起了全民性的妇女解放运动,李大创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对妇女解放问题提出了新的主张和见解。本文试图对严复…  相似文献   
9.
网络连接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它是社会动员的重要场域,并越来越成为民众的诉求渠道。它可以引爆或加剧社会冲突,也可以化解或缓和社会冲突。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冲突事件的组织性增强,政府解决社会冲突的难度加大。要化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社会冲突,政府必须重视民生,建立通畅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以及网络舆情的处置力和引导力,树立政府网络舆论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性著称,宗法原则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清代,家法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前代,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从国法与家法内容设置和执行范围的不同,分析了家法与国法相互支持、互为依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情况的政治经济原因,并且肯定了家法对巩固清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