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是可以操纵游客内心深处的东西。本文以旅游形象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经验,探讨宜昌旅游形象提炼的难点及现存的问题,通过归纳分析认为宜昌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壮美三峡·大爱宜昌”,最后就宜昌市旅游营销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王充闾历史散文创作的深度意识和超越意识极其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历史观、哲学思维和个性追求三方面。具体来说,包括时空交错的历史叙事,二律背反的逻辑思维及历史人物心理学的生命体验。王充闾用历史学的知识、文学家的手笔创作出具有哲学色彩的蕴含着多重精神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旅游资源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是旅游资源市场化的直接需要,也是改革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要求。作为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初步阐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认识的不确定性"和"破坏的不可逆性"的含义,得出了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舒适型资源的结论,为舒适型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提倡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积极确立东北地域的文化符号并开设这一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专栏,努力挖掘其文化蕴涵和增值点,非常具有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作为特色栏目,正是通过对东北文化资源的系统了解,掌握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质,并依托其特定情境和地方学术资源所做出的选择。为打造该特色栏目,学报同仁力图提供可行性方案,先后邀请东北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座谈、研讨,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好服务工作,拟定系列研究专题,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学报全体同仁积极思考,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文化消费的社会,广告文学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告大量借鉴文学艺术手法来传递信息,实现劝说意图,打造其自身的文体魅力。文章从语言美和情感性等两方面着重阐述广告文学的美学特性,并举例说明广告的文学美。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依附型人格不同于古代文士的依附人格。当下知识分子的依附主要表现为对物的依赖,是他们对欲望化的生存方式的主动投靠。当下的依附人格是独立个体面临市场经济下的物质社会主动依附于物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主动的依附。这里的依附型人格分为弱者的依附和强者的依附,弱者的依附表现为自我身份特征的隐藏,走进大众,生命融入世俗,人格趋向萎缩;强者的依附表现为追求权力和金钱,渴望成功,生命走向中心,人格趋向膨胀。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东北小报,记录了东北地区的市民生活,刊载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形成了一定的文人群体,是研究通俗小说不可跨越的重要地带。作为中下层市民文化的代言人,小报的作者们不断调适自己迎合大众,逐渐淡化传统士大夫的风雅,落实市民阶层的凡俗;文学创作上努力从建构传统精英文化的理想审美转向书写都市男女的大众审美,进而形成了与大报、期刊迥异的群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旅游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是可以操纵游客内心深处的东西。本文以旅游形象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经验,探讨宜昌旅游形象提炼的难点及现存的问题,通过归纳分析认为宜昌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壮美三峡.大爱宜昌",最后就宜昌市旅游营销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犬儒型人格是知识分子的后现代时期的人格面貌。以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犬儒特征指涉知识分子的人格面貌。通过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来解析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而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犬儒型人格主要表现:敌对感;走向狂欢;游戏人生;失语表演。  相似文献   
10.
詹丽 《学习与探索》2012,(4):134-136
由于伪满洲国实行严酷的报刊监管政策,东北沦陷时期的小报日渐萧条,所以此时期的小报存量有限。小报中通俗小说的作者置身于市民之中,记录都市中的故事,反映社会的人文景观,刻画了沦陷时期东北市民的精神特质,表现了特立独行的创作态度,在揭露讽刺都市旧调的同时,另辟蹊径以寻找文学新声,成为研究通俗小说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