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 ,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 ,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 ,对统治者来说 ,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清代名臣孙嘉淦进呈乾隆皇帝的奏疏《三习一弊疏》 ,提示了千古帝王近小人而远君子的一个普遍规律。往昔多少人论述君子小人进退之由 ,往往注目于小人 ,多从剖析小人心术着眼 ,殊不知奸臣小人之滋生 ,之所以得逞 ,其根源在于皇帝养成的“耳习”、“目习”、“心习”这三种坏习惯 ,使之终于蔽于“三习”而被小人包围 ,做出祸国秧民的糊涂事情。《三习一弊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皇帝身上探得根源 ,这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预除三习 ,永杜一弊”这是一个历史难题 ,及至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些当权者也难免蹈“三习一弊”之覆辙而铸成大错 ,所以《三习一弊疏》的价值是永久的。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该文介绍了房宁同志的社会主义现,对什么是真。的社会主义提出商榷。本刊催发表该篇文章以表达崇尚理性,倡导争鸣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宗旨。《真理的追求》杂志于1998年第3期发表了房宁同志《社会主义:满足需要还是改变需要》一文。该文向读者灌输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崩溃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前途的观念,使人读后更加困惑?由此引发笔者的一些感想,故一吐为快!以就教于房宁同志。假定入的物欲是无限的房宁同志在文章中说,根据较为普遍的理解,社会主义一般被定义为——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是更有效和更普遍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古人谓,君莫大于纳谏,莫大于进言。然而,作为子敢于犯颜直谏,却是一件难事。当然,汉初之张良、隋初之李谔、唐初之魏征,他们都是敢谏的成功者。其中,魏征的《十渐疏》,更是流芳千古。然则,我以为精彩绝伦、深刻透彻的范例,当属清代名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别号静轩,山西兴县人。他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在改革大学、审理冤狱、取消酒禁、治理永定河,以及抚治苗民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建树。他一生以直谏闻名,也因直谏每受挫折,但始终不悔。雍正…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潮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转变。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看,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为了探索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发展过程,以本世纪中国几次大论战为线索①,考察现代化思潮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近年来研究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大都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现代化并不…  相似文献   
6.
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安土重迁的国度内,过去历朝的人口流动,或因战争、或因灾荒,或因任官,或因政府的政策,几乎都带有强制性质,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突发性。于是,移民或意味着政治统治的动荡,或意味着新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而时至明清,人口流动较过去却显示出自己的时代特征。一、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如果说朱元璋时移民尚采取徙富政策,徙苏、松、杭、嘉、湖民于凤阳,尚采取“由狭乡至宽乡”的政策,徙山西泽潞之民于河北,都包含了政府明显的政治经济意图,因而都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的话,那么在朱元璋以后的时代里移民便渐渐地渗入…  相似文献   
7.
从“农化”到“工化”这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另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与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的,而持续的时间更长,在五四以后的许多年中又不断有人提出来讨论。对这场论战,过去很少有人注意,这大概是由于把它视为纯粹的经济理论方面的问题了。近年来有关这场论战的文章资料的不断披露,使我们深感这场被人忽视了的论战是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在一个农村居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国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8.
“左”的错误的不断出现,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的一大难题,即使在粉碎“四人帮”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以后,这种难以根治的顽症仍不时发作。80年代发生在党的理论战线上的一桩“哲学公案”就是一个明证。祸起萧墙1983年是马克思逝世100周年。3月...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对统治者来说,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探索中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突破之一。这无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是来之不易的,其间经历过不少曲折。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克服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开辟新的道路,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