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文学术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科学,单靠知识的积累难成大家气象,满足于摹仿挪用他人的成果则只能造成自我创造力的弱化,而只有充满思想活力的理论创新才能切切实实地推动与引领人文学术的进步.以此观之,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总体状况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建国之后的最初一二十年中,由于政治对于学术的过多外在干扰,由于对唯一尊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意识形态论或文艺反映论的狭窄范围,再加之唯"经典"是从的普遍思维心态的内在制约,当时所谓的文论研究不过是围绕几个现成观念所划定的圆圈跳机械的舞步而已,圈外的风景无从领略,圈内的舞步也在陈陈相因中走得越来越踞促.  相似文献   
2.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好哲 《文史哲》2001,(3):40-45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 ,自该学科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 ,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 ,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 ,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谭好哲 《文史哲》2012,(5):132-141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当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原则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无不表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怀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则。在遵循这两大原则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谭好哲 《学习与探索》2007,2(3):190-197
相对于对社会生活和作家的高度重视,读者问题在以往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构成一个具有理论生成性的重要维度。立足于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现实、新境况,确立读者意识,研究读者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读者理论,既是文论研究对时代情势现实要求的呼应,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需要。读者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视野之内,把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作为文学艺术工作的第一要务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读者理论的核心观念与基本理论特色。基于变化了的历史和文艺现实,马克思主义的读者接受理论在坚持文艺的人民方向的前提之下,应该在理论研究格局和内容上实现新的理论创新甚至理论转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在中国是作为一项自觉设计的“现代性”工程浮出历史地平线的。从社会语境上来看,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从思想文化背景上来看,他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就历史进程而言,20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倡导、确立与初步探索时期,建国至今的50多年则是中国现代美育的沉寂与再恢复以至繁荣发展时期,前后两个阶段的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探索各有其关注重点和时代特色。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为兴业强国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终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从而使中国现代美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人文蕴含。  相似文献   
6.
走向文艺理论研究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好哲 《文史哲》2003,40(6):12-17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开始提出走向一体化理论综合与创新的要求。综合创新要求的提出既是文艺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受到欧、美文学理论界相关研究特别是原苏联文艺创作综合研究学派的启示。综合创新着眼于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派的现代性创造,它体现于视野、观念、方法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宏观视野下的文化分析与整体把握──评朱兰芝新著《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谭好哲毛泽东美学思想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来发扬光大这份遗产,不仅对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而且对建设有民族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了解和把握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六月上旬,笔者拜访了郑州大学的鲁枢元、北京大学的金开诚和北京师大的童庆炳三位教授。这里仅将三位教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撮要笔录如下。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热门”局面的形成在西方,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形成了。在一  相似文献   
10.
从1956年到1965年,由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而发端,中国美学界展开了一场绵延十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从学术史的角度审视这次美学大讨论,无论其历史贡献还是后续影响以及当代启示,均有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的价值与意义。其历史贡献首先表现在认识论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以及与此相关的四派美学观点的形成,其次在于汇聚和培养起了一支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其启示是,学术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与意识形态环境,百家争鸣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同时,知识学人敢于追求创新,敢于在观念上标新立异,并且具有捍卫真理的勇气和容忍批评的气度,是学术进步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这也是美学大讨论留给当代学人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