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贺绍俊 《云梦学刊》2014,(2):101-103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和《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这两本书的确让我非常敬佩,也很让我吃惊.他这两部理论专著在我看来.应该是在完成同一个理论建构,那么,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具前瞻性的理论建构,所以我用了《前瞻性的理论建构》这个标题。也是一个真正针对当代文学实际的理论建构,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理论建构,但这个理论建构是一个关于现代小说语言的理论建构,那么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一个前瞻性的理论建构呢?并不是说在刘恪以前就没有人做文学的语言研究啦。  相似文献   
3.
这两年文学界兴起“行走文学”,这种潮流是否与行为艺术的思想文化背景相一致,我不敢肯定,但从表现方式看,这二者都强调了过程本身构成了艺术。显然,这蕴含着一种艺术观念的突破,一种现代性的指向。从理论上说,行为艺术意味着艺术观念上的一次突破,是符合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创新。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也培养起接受的观众,当艺术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时,艺术也就走向了常规化,就会生成出一套艺术的  相似文献   
4.
贺绍俊 《现代交际》2006,(10):52-52
静心是以另外一个路子拓展女性写作的作家。有人说,静心的小说是对当下时髦女性主义创作的小小背叛与反驳。这是静心写作的独特性。她的写作并不认同那些普遍流行的理论,特别是一些时髦的女性主义理论,她想从生活和经验的层面表达她对女性的思考。她的长篇小说《迷旎花园》和《活着,为自己快乐》就诠释了这样“小小的背叛”。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 ,随着社会文化及其文学的转型 ,这一传统理论受到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 ,其中 ,文化研究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在新的世纪 ,如何看待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 ,如何看待文化研究的得失 ,如何为更合理的文学理论建起有效的平台 ,我刊邀请了四位文学理论和批评家各抒己见。这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和有限性 ,论述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审美研究面对大众文化时的尴尬 ,同时也论述了即便在文化研究盛行的时代 ,审美研究和批评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6.
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登载闻一多先生的未刊稿,敬请读者注意。闻一多先生的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其宝贵的财富。我们相信,刊登这些资料将进一步激发我院师生学习、研究闻一多先生著作的热情,对全国的研究工作也有所裨益。我们衷心感谢闻一多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贺绍俊 《东岳论丛》2011,32(2):5-11
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文学中最具新意的文学因素。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在审美形态上、语言思维上形成了一套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系统,从本质上说体现为后现代性。网络文学采取功能提纯的方式重新分配文学的功能承担,从而具有小说的娱乐化、诗歌的率性化、散文的载道化的特点。网络文学在新世纪对传统文学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里,乡村文化是他最主要的写作资源。多少年来始终是一位"在路上"的作家,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漫长道路上。虽然贾平凹较早地走进了城市,但他走进城市时把心遗留在了乡村,只要他的身心相异的状态没有改变,他的精神实际上就仍处于"在路上"的流浪状态中。从庄之蝶到刘高兴的变化,也暗含着作者本人面对城市的思想变化和情感变化。是从乡村旧文人形象到底层农民工形象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贾平凹对乡村精神的体认发生了从精英到民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