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说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藩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战后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特点发生了相当重大的变化。在迁移发展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经常起着重要作用外,政治因素(新的国家建立、国界变化、民族解放斗争、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等等)对决定迁移方向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有时,迁移还受民族和宗教动因的制约。随着都市化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仍然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3.
右派分子陈振汉等在其“我们对於当前经济科学工作的一些意见”这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经济科学纲领中说:“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无可讳言,多半是从摸索着前进的,我们的财经政策和设施,不少是盲目地搬用苏联成例,即是(试验错误)碰碰试试,主观主义,盲目行事,并未遵循什么客观经济规律,也不知道有什么规律可资遵循。”右派分子陈振汉等还说:“由此,我们的工作中并非  相似文献   
4.
当前,研究生育率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确定其发展动态和差别。为了深入地研究它们发生的过程,苏联中央统计局人口处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在1978年的调查中,询问了330,676名18到59岁的妇女。为了研究生育率向每个妇女提出了以下问题:(1)生了多少小孩(不包括死产);(2)每个孩子是哪年生的;(3)总共打算生几个小孩(这个问题是询问18—44岁的已婚妇女)。同时还问了关于初婚年龄问题,调查时的婚姻状况,丈夫的年龄和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5.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除台湾和港澳外,在大陆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西藏和上海人口的性比例是女多男少,其他皆为男多于女。西藏人口的性比例为97.8,上海人口的性比例是99.3。 一般说来,某一地区人口的性比例与该地区人口的出生,死亡、年龄结构,以及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上海人口性比例的状况,就是该地区上述诸因素相互影响演变的结果。三十多年来,上海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经历了“高生、高死”,“高生、低死”,现在已演变为“低生、低死”。上海人口的年龄结构,已从年轻人口型,经过成年人口型,自八十年代起,开始向年老人口型发展。上海人口的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从1951年的男性42.7岁和女性46.7岁,提高到1980年的男性72.8岁,女性75.3岁。上海人口的性比例是与上述几个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战争结束后,经历近十年之久,1954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到1984年初,苏联总人口为27,380万人,比1954年的19,100万人增加43.35 %。 战后苏联人口的增长中,国际迁移因素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从1950—1982年的三十二年间,人口净增9,029.7万人,比自然增长的累计数9,301.4万人少  相似文献   
7.
一、结婚1979年人口普查时,全苏的已婚男女为12,260万,比1970年的10,720万和1959年的8,650万分别增长了14.4%和41.7%。1.结婚人数和结婚率的变化从1950—1983年,苏联的结婚总数为8,163.9万,年平均结婚率为10.4%。第一阶段(1950—1961年),是苏联结婚的高潮期。这一阶段的结婚总数为2,766万,平均每年结婚230.5万对,年平均结婚率为1.16%。与三十四年的平均值相比,这一阶段结婚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二次大战期间未能成婚的适婚人口,战后纷纷结婚,以及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及时结婚。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构成及其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家庭和婚姻状况,都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变动的重要因素。因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西藏藏族的人口现状,家庭类型,以及妇女的婚育年龄变化等方面,开展逐步深入的调查,是我们当前民族人口学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贫困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及未来发展最严峻的挑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虽然进入80年代后,贫穷问题才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众目聚瞩的一个热点,其实反贫困早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的扶贫战略由对贫困户的单纯生活救济转变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并将其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增长,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展对国家未来社会经济进步给以最直接和全面的影响。城乡人口在人口学的指标上(再生产的特点、年龄和性别结构、迁移活动等)有很大的差异。必须着重指出,“城市”概念本身难以在数量上反映都市化已达到的水平。对属于这一范畴的人口稠密的居民点,各国采用不同的标准。虽然多数以人口稠密为标准,但在一个国家把拥有2000人的居民点列为城市,而在另一个国家却要超过10000人的居民点才划为城市,在许多国家(包括苏联),人口稠密的居民点获得城市地位需要单独的专门决定。按照大多数居民的职业种类划分的城市是最有根据的。“劳动分工…首先引起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