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解构传统美学并重构美学。他一方面联系传统美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审美化景象,对美学的基点———"审美感知",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法重新阐释,扩大其内涵,认为其内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存在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从而将美学上升为一种元美学,第一哲学。这种美学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美学取消主义,但也为美学反思和更新自身开辟了视野。  相似文献   
3.
审美个体主义的核心是以生活的审美观取代生活的道德观。这种倾向不仅在哲学层面有广泛的影响,也渗透到当下人们的精神气质中。但是,这种看似更开放、民主、自觉乃至更高的价值观,潜藏着很多悖论,徘徊在真个人主义和假个人主义之间。审美个体主义确实发现了规范伦理的诸多局限,但它必须将规范伦理的要求内化,实现向美德伦理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后果直接引发了审美现代性话语的膨胀,席勒作为在现代性背景下最早提倡审美之于人类意义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相关思想自然为学术界充分挖掘和发挥,并成为对抗启蒙现代性话语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席勒并没有给予审美以审美主义所赋予的力量,而是意识到审美虽然对于道德、人类的理想状态等有独特的功效,但毕竟有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审美必须守住这些界限。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这些思想以应有的重视,着力将其挖掘出来,以期对学界反思审美在现代性的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局限、如何超越现代性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人是理性的、语言的、符号的……这些描述不仅是标签,其实都从一定角度揭示了人的内涵。我们不妨称人为游戏的人,在游戏中成长,也在游戏中老去;从游戏中收获快乐,也从游戏中遭遇虚无。游戏与意义也许,把意义强行塞给游戏是一个错误。轻松无辜的游戏怎么会和沉重的意义扯在一起呢?看看路边不时闯入眼睛的网吧,那些沉迷在“虚拟”而又真实的游戏世界里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意义而去游戏吗?想想我们儿时的“捉迷藏”“枪战”,幼小的我们哪里知晓意义的深刻蕴涵呢?如果一定要为游戏找到一个意义的借口,恐怕只能说它使我们的心灵暂时放飞,使压抑的本…  相似文献   
6.
赵彦芳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50-158+287
自史诗概念传入中国,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争论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姑且不论究竟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汉语史诗,也不论汉语史诗和西方意义的史诗的差异,史诗观念的传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促发的创作实践层面的史诗性书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从文学到影视,从精英文学到大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史诗性书写和史诗性审美,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已然生成了“史诗”审美传统。从“史诗在中国”到“中国的史诗”的转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身份认同乃至国体的寓言。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性的主体到后现代性的主体,从审美主义的主体到消费社会的消费美学的主体,主体的命运俨然一曲死亡与复活的变奏曲。福柯反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宣告了“主体之死”,但他晚期的生存美学则关注人如何将自己构成为主体,借助审美的创造性、灵活性、叛逆性等特质寻求主体性的可能,丰富了主体性的内涵。因其针对现代性理性、知识、道德主体而倡导感性、身体等,福柯的审美主体常常被比附为消费社会中的欲望主体、身体主体。但是,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失去了对消费权力系统的抵制而成为驯顺的消费符号,按照福柯的思想只能说是主体的再度死亡。主体的再度复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福柯的审美主体不失为对主体的客体化命运实行疗救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8.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一个过时的论题,相关的问题仍然正在发生,相关的思考也一直在进行。重新解析这个论题,澄清存在的一些混乱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存在着多重意味,名相似而实不同。学界都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却忽视了对日常生活自身的二重性的分析,也就影响了对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艺术与生活、实用与超功利、雅与俗的关系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并非仅仅是审美、美学的问题,也并非仅仅是审美与伦理、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如何生存、人类自我如何建构的问题.审美与伦理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统一于实存领域、分化以及统一于虚拟领域等复杂的变动情况.三种不同的互动关系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重新统一于实存领域也许是审美和伦理克服各自的困境、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的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