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部农村民间组织如庙会的活跃显示出地方自治力量。实行自主管理,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业;借助红色区域的集体记忆表达公共意愿;与地方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庙会活动提供了公众参与地方自治以及与政府对话、交流的一种途径。中国民间组织在现实活动中的空间领域,可以理解成为:一定程度的自治,积极的社会参与,主动纳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创建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严重的时代危机,张载礼学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礼义上升到人性、天理的本体层面,既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寻找到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把超越的"天道性命"落实到了个人的修身实践和社会教化使命之中.在"明体达用"的前提下,张载有效地兼顾了儒家礼学的超越性和时代性,从而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特别是美国凭借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正在竭力拓展世界思想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把建立文化霸权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意识形态,是爱国主义精神之源。本文认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民族意识形成,突破了传统民族意识的范围,促使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意识将民族性与社会性融为一体,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融为一体,将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融为一体,曾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发挥过重大作用,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总统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200多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保障了美国政府政权的平稳交接。同时它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端,甚至出现所谓的"少数票总统",是美国国内最具争议的一项政治制度。但选举人团制度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合理性,而且由于历史与理念方面的原因,想要彻底改变它是非常不易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我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砥砺初心使命、巩固和维持长期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借助知识图谱软件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研究的高质量成果进行多维度挖掘。运用关键词聚类的方法,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研究的基本趋势和主题线索。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研究呈现出与特殊的历史节点紧密耦合,研究力量相对集中的特点。研究主题聚焦于理论意涵、内生依据、历程经验、实践样态、价值意蕴、实现路径五个方面。然而,现有的研究在为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重要借鉴的同时,亦存在着概念边界有待澄清,回应现实问题能力有待加强等不足,未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研究的持续深入,需要在选取精准切入点,增强解题能力,丰富研究范式上着力,在彰显鲜明政治取向的同时,保持研究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建设事关党的人心向背,事关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目的]系统把握学界关于党的建设研究的流变趋势,梳理党的建设研究的主题框架,为党的建设研究后续深入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的相应分析功能,呈现国内学术界有关"党的建设"研究概貌,厘清由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研究网络、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提出未来党的建设研究深入推进的路向。[结论]当前党的建设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历史演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化、党的建设学科化发展五个方面。未来党的建设研究亟待需要以增强学术自信,强化学科体系、拓展学术体系和构建原创话语体系为发力点,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