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诗歌大厦必须靠情感的力量支撑.情感在诗人写诗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经过诗人的调动成为创作力的主导.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成为编织情感空间的主要材料,而情感张力的大小,则体现在呈现于文本之上的文字组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合作倾向.读者能感受到的并也愿意与之配合的情感倾向,说明情感空间具有扩大的可能性,反之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情感空间.优秀的诗歌,其情感潜流流出地表的应该是冰山一角,而背后的情感载体更为厚重.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文本的情感组织得以保鲜,既不会过分浓烈,同时也会有适当的神秘感,“远方”因此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意象.诗人的情感经验有可能转变为诗歌创作时的情感素材,而情感素材汇集起来便是一股情感的力量,不同的情感素材将汇集成不同的情感力量,孤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歌拥有丰富的内核,在色彩表达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黑色是80年代之后女诗人善用的颜色。对比顾城等男性诗人对黑色的使用,女性诗人并不执着于哲学形而上般的思考,也不执着于怎样介入当下政治,而试图把黑色意象背景化,把黑色作为背景色。翟永明对黑色迷恋至深,以黑色为背景展现独立而骄傲的光荣;唐亚平作品中的黑色更为诡秘,但又是以复杂辩证的姿态出现,有一种"怀腹"式的母性关怀,多了些人情味。  相似文献   
3.
鄢冬 《兰州学刊》2013,(4):98-10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剧变让空间成为瞩目的理论问题。诗歌中的空间问题成为空间研究的分支之一逐渐被研究者关注。空间为诗歌提供意义生产的场所和审美的若干可能。空间体式是诗歌的外壳,空间意象是诗歌的内核,空间形式则是诗歌文本的灵魂。平面的、视觉狂欢式的诗歌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代更呼唤立体诗歌的出现。诗歌生态发生变化,诗歌内核会敏锐反应这种变化,将以变异后的诗歌空间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诗歌内外形式决定了读者的审美。诗歌内形式指的是诗歌的意象,即诗歌空间类型;诗歌的外形式指的是诗歌在空间上的呈现形态,即诗歌空间体式。内外形式并不分裂,优秀的诗作总是把两者融为一体,其联结点在于诗歌的情感空间。诗歌的情感空间由诗人的个体经验决定,同时也被历史恒定的稳定结构所影响。在一代代诗人独特的情感空间的本质性变化下,诗歌意象发生着嬗变,诗歌空间体式或是随着诗歌意象的变化而变化,或是在时代观念的刺激下发生着更为奇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城乡冲突的实质在于空间冲突,即两种文化形态以政治的名义进行权力博弈。王安忆的《富萍》和铁凝的《哦,香雪》是当代女作家书写农村题材的重要作品,两篇作品尽管篇幅不同,但表达的内容却有相似之处。《哦,香雪》勾勒了原生空间被侵入后的诗意现场,主人公香雪一心向往乡村外的世界,却在看与被看之后沦为他者;《富萍》是漂泊者的史诗,主人公富萍走进城市却不被城市所容,命运在城市与农村间辗转徘徊。香雪是富萍的前身,香雪在没有成为富萍之前保留着淳朴的本真,当现代文明裹挟着香雪的灵魂,以不可知的未来和高贵的文化形态相要挟时,迫使香雪们由内到外地转变为漂泊的富萍们,富萍们看似无根却立场坚定充满进取地漂泊着。女作家们的互文写作,呼唤一种城乡共生的良性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鄢冬  王习颖 《阴山学刊》2020,(1):99-103
《诗选刊》(1984-1987)既是新诗史料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刊物史值得研究的对象。在短短四年时间,《诗选刊》席卷中国诗坛,成为诗人瞩目的焦点。《诗选刊》构建了有力的诗歌场,并体现出两大艺术特点:一是宽视野,选材无门派、国别、地域、身份之壁垒;二是厚内涵,刊物体现出敏锐的栏目意识以及编辑精准的角色定位,使得刊物迅速被业内认可。  相似文献   
7.
双行体诗歌在当今诗坛广为流行。它凭借简洁、有效而凝练的体式获得诗人的青睐。双行体的格式来源于英美诗歌,但它能流传开来却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因子的影响。双行体与四行体、多行体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可以形成有效的意义场,也可以展示强烈的视觉冲突,是当代诗坛值得注意的一种体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