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丰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体系,明确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入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架构,系统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深刻论述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集中展示和高度升华了10年来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信仰引领和转化、实践推动和经验升华、集中集体智慧以及思想交锋和理论斗争的结果,它们通过武装头脑和教育群众的统一思想过程,不断深化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挥着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本文认为 ,全球文化体系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但“单一同质性”全球文化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并将长期存在的全球文化 ,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系统 ,既内含着与人类共同命运相关的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也内含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当今全球文化的复杂结构意味着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和相互冲突 ,它内含分离和整合两种文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历史是从“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人的历史,从“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也将冲破狭隘的地域范围,从而“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①,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每个人都在经验着的现实过程;在“世界历史”状态下,每个人都将成为真正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人,他们的存在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已基本成熟。这尤其表…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真正迈出的第一步。井冈山时期的探索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留下了深刻启示: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不断把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同错误思想进行不懈的交锋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始终是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理论解释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理论思维能力、文明发展程度和总体成熟状况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升华中国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解释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践的双重需要。实现理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化,形成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基本条件。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重要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并对中国实践作出深度总结和科学阐发,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关键环节。深入分析和科学回答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7.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8.
客观公正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准确地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主动宣传、全面阐释自己的核心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传统;从理论上看,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核心政治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全面准确的解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应当确立"送去主义"的文化观,坚持自主性的思想文化标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核心政治理念传播的责任意识和理论自觉,对外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它具体体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面性、商品性、复制性、大众性等特征。立足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这种价值判断 ,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极性的文化 ,是体现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文化形式。这种观点影响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本文批判了认为中国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中国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严格说来就是指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但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 ,它在文化领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效应。一方面 ,在全球性经济交往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不断地进入到新的文化传统中 ,异质性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接受、容纳 ,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创新时所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来 2 0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强烈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具有经济强势的国家显示了其文化强势 ,对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