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智能传播时代,算法和数据技术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并在广泛应用中带来数据主义思潮的盛行。数据主义的哲学渊源来自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主张将万事万物皆转化为算法可以计算的数据,从而根本上消解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不再被视为具有独特性与丰富个性的主体,引发深刻的人文危机。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发现,经典人文主义过于强调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不可避免陷入决定论的困境。技术与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同构性,且内在于人的主体性之中的存在方式。因此,体现和呈现人性、维护人的主体性和独特尊严成为智能时代算法技术应然的价值导向。但是,智能传播时代需要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超越与突破,构建以“人-技”和谐共生为旨归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发起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国内传播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当前,自然之物与元素媒介、平台与基础设施、身体与具身传播、媒介与地理空间成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不仅丰富了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力,也对经典传播学本体论提出了挑战。不过,媒介物质性研究依然存在“泛化无界”以及“物的空洞”等严峻问题。这启示我们,未来对媒介物质性的考察应该将其放置在“关系”中进行,并由此挖掘媒介物的中介化作用,进而发现其在新闻研究、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本土学者也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挖掘更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入媒介物质性研究领域,从而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多本土化思路。  相似文献   
3.
进入智能传播时代,由短视频及其背后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野蛮生长”带来的“算法焦虑”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驯化理论框架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考察了抖音用户 “再驯化”实践的四个阶段, 以进一步思考数字媒介语境中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再挪用”阶段,用户开始反思抖音 App 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扮演的 “破坏性”角色,进而改变自己的原初使用模式;其次是“再客体化”阶段,通过“不可见的空间折叠”和“位移的空间分野”战术旨在削弱抖音 App 对于自身的“打扰属性”; 然后是“再整合”阶段,通过重新审视、考量抖音 App 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将刷抖音调整为日常生活优先级排序中相对靠后的事务,个人旨趣与社交需求之间的动态协商共同促成了时间秩序的重组与安排;最后经过“再转化”阶段, 用户将抖音 App 转换成为专门从事特定活动的“场所”或实现某种意义价值的工具。最终, 用户通过将抖音 App 再驯化为符合自身需要、赋能于己的形式,为其创造“本来意图”之外的意义,赋予其“另类”的价值功能。相比较于初始驯化,“再驯化”实践更加凸显出用户在面对强大的技术“异化”力量时表现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将技术“为我所用”, 最终实现从 “役于物”到“假于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