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提喻具有独立的辞格地位和鲜明的认知理据。和转喻、隐喻一样,提喻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三者体现的都是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互动。从认知的视角看,提喻、转喻和隐喻基于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心理可及程度而形成连续体关系;进一步分析,提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都是建立在提喻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能形成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写作者为认知主体的高度主体化循环式的动态认知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这三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写作过程的动态和认知特性,从而指导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  相似文献   
4.
会话含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话含义问题始于Grice的合作原则,但是在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之前,会话含义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纯语用学的视角上,即便是Sperber和Wilson以及后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也只是对语境进行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解释,而没有真正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会话含义及其推导过程。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理论分析了会话含义的三个认知过程,从而对会话含义做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