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花淀》是孙犁同志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群乐观、爽朗、纯洁、美丽的 年妇女的形象,抒写了她们壮美的人情,讴歌了她们崇高的品质,表现了白洋淀人民在艰苦的斗争中紧张而愉快的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深广的忧愤 良苦的用心——论狂人形象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疑惑不解:为什么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创造第一篇小说时,要以一个非常态的狂人作主人公呢?许多论者简单地回答说,是因为受了果戈理的影响。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狂人日记》在体裁、格式、取材角度和人物刻画上,都明显地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自己也多次明确地谈到二者的联系和他对果戈理等外国作家的喜爱。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更不是象有的论者所说的  相似文献   
3.
爱姑是一个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更为复杂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人们对她的认识很不相同。有的人说爱姑是一个觉醒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有的人说,“爱姑者,爱古也!”她是那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着维系腐朽、反动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地位高尚,能玩弄一部分封建权势和利害的人”的“真实写照”(见《艺谭》1981年第2期《从单四嫂到祥林嫂》);有的人则既肯定爱姑为争人权而表现出的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斗争精神,又否定她身上严重的旧意识和思想上的盲目性、妥协性。笔者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下面对爱姑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诞生之初,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几十年来,学术界却对此众说纷坛,各持一端,如有现实主义说,自然主义说,浪漫主义说,意识流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说,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并用”说,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三调和”说,写实的象征主义说等等,意见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大,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一篇六、七千字的小说,仅仅在创作方法问题上就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同意见,确实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它说明了鲁迅小说不仅具有内容的深广…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九年十月十日,武昌城响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枪声,宣告了满清王朝的垮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就在这场革命发生后不到二十天(《阿Q正传》中的革命党进城比武昌起义实际晚二十几天,这里根据习惯说法姑且认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女神》以强烈的时代精神、磅礴的气势、高昂的格凋、崭新的形式,在新诗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但《女神》以后,诗人的激情减退了,诗歌的思想艺术力量削弱了,散文化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愈来愈加明显。尤其是诗人解放后的某些应景之作,思想贫乏,艺术也很浅陋,完全失掉了《女神》那种思想艺术浑然一体的特色。 作为一代宗师的郭老,在诗歌创作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后退现象呢?  相似文献   
8.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同志深刻地描写了莎菲女士的悲剧。本文试从莎菲生活的时代、环境入手,探讨莎菲悲剧的根源及其性格上的矛盾。 关于莎菲生活的时代,一般论者都笼统地说是五四以后,也有的同志说得具体一些,是五四退潮时期或二十年代中期,另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大革命失败之后。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一九二七年,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十九卷二号上,“日记”的最后一则标明时间是“三月二十八日”。显然,小说所反映的只可能是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以前的生活。另外,从一九二八年开始,北京改称“北平”,莎菲在“日记”中仍用“北京”名称,也说明莎菲的“日记”写于一九二八年之前。再看第一则日记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记,当天来的报纸中有所谓  相似文献   
9.
老通宝是一个真正本色的农民 ,他一生生活在作为农民主体的自耕农的地位上 ,保持着农民的基本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 ,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 ,既与阿 Q有许多内在的精神联系 ,又有阿 Q所不能涵盖和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