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知青文学从"自恋"走向"自省",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从早期的幻想式回忆中,学会了真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但在知青运动三十周年前后出现的知青"反思"文学,并没有产生知青作家所预期的社会轰动效果,其真正原因在于缺少真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省".因此,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关心知青文学的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知青文学能够真诚地通过"反省"向世人敞开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解读所得到的审美信息,由于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各自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等因素的作用,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创造欲望;于是文学解读有消遣性解读、知识性解读、创造性解读。但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对文学语言的双重属性分别进行艺术解读,是对文学语言进行审美认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作家或读者 ,他们在参加文学活动时 ,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学解读方式来实现审美情感的传达和沟通。于是 ,依据不同的文学活动特点和创作心境而设定的显性、隐性等文学解读方式便随之发生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作者和读者,他们在参加文学活动时,总是会带上一己的艺术审美情感,这种艺术情感不仅与普通情感具有明显差别,其审美形态在文学活动中也表现出情景交融、情义相通、情理相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对人的艺术探求 ,已从人与社会、自然的外部联系扩展到对人的精神的本质认识 ,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 ,有的学者对人丧失了信心 ,但更多的学者仍对人寄以希望 ,产生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人的认识仍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明确意义,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合理解释,它总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变革中。被后来者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新的文学解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