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什么是企业家的形象?勇于开拓,奋发创业,这些都对。可是,不要忘记,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企业家的形象抹上了多重色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企业家仅有管理知识,而缺乏对社会的洞察,也是难以施展才能的。企业家形象促使人们进行社会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疗法的不足和社会学模式 社会学涉足精神病研究领域始发于这样一些困惑:在精神病病因分析方面,以单纯生理医学和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遗传性和器质性分析已日显单薄。以我国为例,精神病患者已逾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学涉及精神疾患的研究领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重要报告表明:在精神疾患的病因分析、治疗设计和实施以及防范控制等方面,社会因素不仅作为条件变量在发挥其影响,而且它对精神疾患本身的形成、发展和缓解过程的本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关于精神疾患社会分布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它考察不同社层关系、职业关系以及其它社会生活关系的差异对精神疾患的影响作用。以往的一些研究把社会分布仅仅看作为一种现象显示,而缺乏对这些不同关系的特征差异与精神疾患之间更深层的相关研究。以上情况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对精神疾患究竟起到了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当然,这是一个太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外界影响,国内外的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和文化人类学界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理论阐述。“社会化”一词可以由“人格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因此,我们有可能把不同学科关于  相似文献   
5.
当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被人无意中打开后,从里面跑出来的有疾病与罪恶、痛苦和死亡等不幸的根源,当我们穿起白大褂,站在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中心收治的那些被世人称为“怪人”、“疯子”的精神病人中间,看着他们那完全失去理智地时哭时笑、时闹时静,听他们浸满泪水的倾诉时,我们所体验到的已全然不仅是神话了,是呵!那些罪恶的根源不正是在这些不幸者身上再现了吗?  相似文献   
6.
一、对社会化基本途径理论的再认识人的社会化尤其对于社会化实现的过程与途径,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重要理论问题,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个体的社会化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种基本途径。前者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后者则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把现实世界内部化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我却认为,“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之间的统一必然存在着中介,这就是个体的活动。当我们研究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7.
三、对社会学现象及其本质认识方法的思考社会学是一门解释现象的科学,它是以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作为研究基础的。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趋向统一了,而是越来越分化了。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用于解释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本质因素的多元性,而且在于对这些所谓本质因素认识上的多元性。这似乎不是件好事: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对某种社会现象都发生了作用影响,那么对这种社会现  相似文献   
8.
项葵 《社会》1992,(11)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亚字牌”灯泡:在共和国首都的长安街上,她的熠熠光彩迎送了多多少少世界各国的贵宾要员;开放的上海有了新的标志——南浦大桥,这条飞跨浦江两岸的彩虹也是在“亚字牌”的光芒中与日月同辉……日前,笔者拜访了刚从莱比锡参展归来的“光明大使”——上海亚明灯泡厂党委书记邵礼群。这位年轻英俊的党务工作者闪烁着不乏老成的目光,愉快的气氛使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快切入了正题。  相似文献   
9.
项葵 《社会》1989,(12)
一、对社会学“价值中立”方法论思想的思考关于社会学认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方法论之争的一大焦点。其中一个具体的方面就是,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价值中立”的观念。我以为,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我们究竟站在哪个立场,现象学派的还是实证主义的,更主要的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立场本身的分歧的。应该说,“价值中立”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概念,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它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方  相似文献   
10.
群体理论在社会化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基本途径在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机制时,许多学者自然而然地对群体发生了兴趣。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从现象描述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化)就是在群体里进行和实现的。一个人从降生开始,就同诸如家庭、幼儿园等群体发生关系,从他们这里取得关于外界的最初信息,并按照这种信息逐步组织自己的活动。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他(她)们的社会意识的直接来源,即是这些不同的群体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她)的社会行为也必须在群体中与他人的交往之中予以实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